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活動資訊

【紀錄】陳柔縉紀念展開幕座談 媒體人及學者推崇作品的時代意義

國立臺大大學圖書館4月28日推出陳柔縉紀念展並舉辦開幕座談,邀請多位媒體人及學者共襄盛舉。(攝/鄭曉雯)

 

記者/黃立安

 

點此往Medium閱讀

 

台灣文史作家陳柔縉於2021年末意外過世,徒留遺憾。為紀念這位驟逝的書寫大家,台大圖書館於4月28日推出陳柔縉紀念展,首度公開陳柔縉手稿、畫作與資料卡,呈現作家寫作背後的扎實功夫。開幕座談中,與會者感嘆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也認為她留下來的寫作方法與求知、求真的精神,給予當代新聞從業者、文史考掘者以及年輕學子重要啟發。

 

這場「從報刊冊頁開出玫瑰:臺灣歷史故事作家陳柔縉紀念展」,以作家英文名字Rose 命名,象徵陳柔縉作品的芬芳餘韻。由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新聞研究所、圖書館共同籌畫近半年而成。紀念展開幕座談中,以「媒體工作者的陳柔縉」與「文史工作者的陳柔縉」兩大主題,邀請多位媒體人及文史學者進行分享,回憶兼具歷史故事作家、調查報導記者身分的陳柔縉。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台大圖書館館長陳光華、台大文學院副院長吳雅鳳、台大社科院副院長張錦華共同出席開幕致詞,推崇陳柔縉完美結合並演繹「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歷史是昨日的新聞」的台灣文史紀錄。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受邀出席陳柔縉紀念展開幕講座。(攝/鄭曉雯)

 

陳柔縉早年曾任政治記者,隨後專職成為歷史文學作家,長期關注日本時代的常民生活,透過文史資料及口述訪談,重構她眼中的日本時代,並藉由書寫將她所認知的日本時代及台灣人的樣貌傳遞給讀者。陳柔縉著述作品遍及新聞寫作、歷史認知、人物傳記、知識轉譯,主要作品包括《總統的親戚》、《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宮前町九十番地》、《大港的女兒》等,作品屢獲各大獎項肯定。

 

陳柔縉早年曾任政治記者,隨後專職成為歷史文學作家。(攝/鄭曉雯)

 

陳柔縉從臺大法律系畢業後,見證台灣解嚴前後的民主化轉折過程,進入百花爭鳴的新聞媒體,歷經《聯合報》、《新新聞》等報刊歷練。臺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表示,回顧陳柔縉在解嚴前後進入台灣新聞業,獨具創見地解構政商關係及挖掘台灣文史,猶如在時代縫隙中開出燦爛的玫瑰。陳柔縉對於事物抱持高度好奇心及獨特視野,她留下來的寫作方法論與求知、求真的精神,給予當代新聞從業者、文史工作者及年輕學子重要啟發。

 

與陳柔縉同時期進入新聞行業的中央廣播電臺董事長賴秀如,回憶起早年與陳柔縉在新聞行業中的經歷,她認為陳柔縉從記者到政治評論家、作家,這一切的安排都是為了要讓陳柔縉成為說時代故事的小說家。賴秀如表示,陳柔縉在寫作時把身心靈都融入當下的書寫,「她把自己當作是初體驗的人,融入那個時代,她在裡頭流連。」


在賴秀如眼中,陳柔縉聰明早慧、才氣橫溢,「柔縉是一個走自己的路的人,不隨波逐流。」賴秀如認為,陳柔縉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在我來看,世間只有一個陳柔縉,所以這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賴秀如盼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像陳柔縉繼續書寫,將日治時代跟政商時代的脈絡關係繼續傳承下去。

 

《新新聞》總主筆郭宏治從陳柔縉過往的作品分享,他認為其著作分為三類,分別是人物傳記、微小事物史及宏觀的政治系譜學。郭宏治表示,陳柔縉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及獨到的見解,「我最喜歡看她作品的附錄,因為可以知道她挖到哪些寶藏。」郭宏治現場也分享了陳柔縉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他表示,陳柔縉從細微處發現到別人沒看見的東西,反映台灣歷史的時代背景,「時代的特徵要從細微處來看才有味道,她的作品留給下一代更深、更立體的台灣。」

 

臺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則以《宮前町九十番地》為例,指出陳柔縉將張超英及其家族歷史寫得很生動,而背後成功的關鍵在於,陳柔縉取得受訪者的深度信任,「這是我們在做口述歷史,都很難做得到。」陳翠蓮認為,「很難去定位陳柔縉,她跟著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一直往前走。」

 

《鏡文學》副總編輯李志德曾與陳柔縉前後任職於《聯合報》及擔任臺大新聞所實務教師,對於陳柔縉的經歷,李志德表示,陳柔縉先前曾於一場演講中提及自己經常在《聯合報》資料室翻閱,對此他感觸很深,「我2000年入行,我也會到資料室看資料,」雖不曾陳柔縉於共同工作過,但李志德笑稱,「如果照多重宇宙的概念,我站在資料室,回到十年前就會看到陳柔縉也在找資料。」

 

李志德認為,陳柔縉早年作為政治記者,她打破關注當下政治脈動的常規,透過深度挖掘及調查,創造出新的框架。李志德表示,「陳柔縉的好奇心很廣泛,但她始終帶問題意識去好奇、發掘,呈現出來的內容並不零碎。」

 

同樣曾任職於《聯合報》的臺大臺文所教授蘇碩斌,也曾有過資料室的工作經歷。蘇碩斌分享,資料室中只要有記者在就是很獨特的人,「陳柔縉正是很特別的那一個人。」蘇碩斌認為,陳柔縉的作品融合了記者跟歷史作家的精神,「她一輩子都在將資料進行整理,並串聯成自己的網絡,而陳柔縉的資料庫一直都在。」

 

1999年,陳柔縉出版《總統的親戚》一書,解構當下政經名人背後的權力結構,奠定其獨特韻味的時代人文書寫地位,也成為她創作轉變的關鍵。臺大臺文所教授張文薰表示,陳柔縉藉由書寫建立起的基礎,讓讀者從歷史認識到台灣的樣貌。在每個作品背後,陳柔縉製作小卡整理人事物中的脈絡並爬梳史料,使得許多人能夠從她的著作裡得到啟發,以人為中心去串起一個時代。

 

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顏杏如則從讀者及史學工作者的角度分享,「閱讀陳柔縉的作品會發現到,她運用很多訃聞、祖譜,這是史學界的人很少去用的。」顏杏如表示,陳柔縉藉由這些材料,重建過去時空現場的情境,並透過大量閱讀跟理解,讓點狀訊息變成網狀脈絡,從人事時地物看見臺灣社會的各種細節。顏杏如認為,陳柔縉的作品充滿創意跟想像力,「她是為大眾而寫的,不專屬於誰,她鼓勵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大眾史家。」

 

「從報刊冊頁開出玫瑰:臺灣歷史故事作家陳柔縉紀念展」,即日起到5月22日在臺大總圖書館,展出陳柔縉生前的大事記、手稿、記者證及珍貴影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