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專任教師

Art editor Img

洪貞玲 教授
聯絡電話:(02)33663124
E-mail:clhung@ntu.edu.tw
授課領域:新聞與法律、全球化與傳播、公民新聞、傳播政治經濟學
研究專長:新科技與弱勢傳播權(著重於原住民傳播)、傳播法規與政策、傳播政治經濟學、新聞自由、公民新聞、全球化與傳播

 

學歷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士

 

經歷


2021.8-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
                             國立臺灣大學多媒體製作中心主任
2016.8- 2020.7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
2015.8-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2012.8-2015.7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
                             國立臺灣大學多媒體製作中心主任
2012.2-  2015.7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8.8- 2015.7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新聞與法律、資訊傳播政策、傳播政治經濟學、全球化與傳播、公民新聞、災難新聞學專題等課程
2005.8-2008.7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4.8-2005.7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教授傳播研究方法、媒介經濟學、傳播政策專題、大眾媒介與社會等課程
2000.4-2000.7      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 記者
1999.3-2000.3     《自由時報》採訪記者
1997.8-1999.2     《財訊雜誌》記者及編輯
1996.8-1997.7     《台灣日報》採訪記者
 

專業社群服務


2022-                     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
2021-                     中央廣播電台常務董事
2020-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
2020-                     臺大研究倫理中心委員
2020-2022             中華傳播學會監事
2020-                     《傳播文化與政治》編輯委員
2018-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編輯委員
2016-2018             《中華傳播學刊》編輯委員
2014-2016             原住民族電視台自律委員會委員
2012-2016             臺大研究倫理中心委員
2013-2016             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委員
2012-2016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顧問
2011-201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內容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8-2012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法規會委員
2008-2016             臺大婦女研究室研究員
2008-                     《臺大新聞論壇》編輯委員

 

學術榮譽


2011                     國家科學委員會短期出國進修獎助
2010-2011            富爾布萊特 (Fulbright ) 訪問學人,受邀至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進行研究,研究主題為美國寬頻政策及社區科技中心發展
2005-2022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助
2003                     國際傳播協會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傳播科技組學生論文首獎
2003                     太平洋電訊傳播會議 (Pacific Telecommunications Council) 學生論文競賽第二名
2000                     八十八年度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錄取領域︰電訊傳播政策
1999                     2000-2001國際扶輪社大使獎學金
1996                     吳舜文論文獎學金
 
期刊論文


洪貞玲 (2017):〈傳播內容管制與公民參與—NCC 還可以做甚麼?〉,《傳播文化與政治》。5:57-88。
洪貞玲 (2015):〈屏東泰武鄉災後重建記錄:跨族群、跨部門合作的啟示〉,《中華傳播學刊》。28: 195 - 234。
洪貞玲 (2013):〈媒體集中之管制及個案―美國經驗〉,《傳播研究與實踐》,3(2):113-139。
Hung, C. (2013). Media Control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Ongoing Threat to Press Freedom in Taiwan. Chinese Media Research. 9(2): 83-93.
洪貞玲 (2013):〈數位時代的弱勢傳播權──原住民公民新聞WATTA個案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25:135-171。
洪貞玲 (2012):〈原住民數位典藏與在地力量:以佳興部落文化保存為例〉,《原住民文化傳播學刊》,2: 22-39。
洪貞玲 (2011):〈政府宣傳的界線:以美國法為借鏡〉,《中華傳播學刊》,20:2 -23。(TSSCI)
Hung, C. (2011). Yu Hong, Labor, Class Formation, and China's Informationized Poli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ook Review). Journal of   7.   7. Information Policy. Volumn 1.
Yeo, B. and Hung, C. (2011). The economic value of I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etropolitan region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Vol. 1(4), pp.114-122.
洪貞玲 (2010):〈出淤泥之蓮:泰國公共電視的起源與進展〉,《新聞學研究》,第102期,頁295-325。(TSSCI)
洪貞玲 (2009):〈偵查不公開  干媒體何事?--反思媒體報導司法新聞〉,《全國律師》,第13卷第9期,頁46-54。
洪貞玲、廖雅琴、林舫如 (2008):〈國際新聞的國內化與小報化:以我國報紙報導WTO香港會議為例〉,《中華傳播學刊》,第14期,頁77-114。(TSSCI)
洪貞玲 (2008):〈當偏鄉社區遇見科技資源:以社會資本檢視九二一重建區數位機會中心的運作〉,《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145-182。(TSSCI)
洪貞玲 (2007):〈資訊公開與新聞媒體--國家機密的再商榷〉,《研考雙月刊》,第31卷第3期,頁61-70。
羅世宏、管中祥、洪貞玲、鄭國威 (2006):〈監督傳播管制機關NCC〉,《中華傳播學刊》,第10期,頁55-85。(TSSCI)(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5-2412-H-194-013-MY3)
洪貞玲、劉昌德 (2006):〈傳播權觀點的商營廣電管制〉,《中華傳播學刊》,第10期,頁27-53。
洪貞玲 (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體權的發展〉,《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1-36。(TSSCI)(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4-2412-H-002-018-)
洪貞玲 (2006):〈廣電管制與言論自由--從衛星電視換照爭議談起〉,《廣播與電視》第26期,頁 51-75。
洪貞玲 (2005):〈社區科技中心發展對數位落差的啟示〉,《新聞學研究》第85期,頁 191-197。(TSSCI)
洪貞玲、劉昌德 (2004)。〈線上全球公共領域?網路的潛能、實踐與限制〉,《資訊社會研究》第六期,頁341-364。
 
 

專書論文


Hung, C. Lo, S. & Hu, Y. (in press). Turing MIMS from the Curse into a Blessing: The Tripartite Partnership for Tackling Online Mis- and Disinformation in Taiwan.
洪貞玲、羅世宏、胡元輝 (2021):《台灣如何對抗不實資訊: 跨部門合作模式分析》。台北: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Hung, C. Lo, S. & Hu, Y. (2021, May). What Taiwan has done to combat disinformation: A cross-sector cooperation model. Taipei: The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Journalism.
洪貞玲 (2021):〈網路傳播政策—NCC 的下一步挑戰〉,《Future is Now: 展望NCC的現在與未來》,頁77-90。台北: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Hung, C. (2015). Citizen Journalism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an Online Platform PeoPo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洪貞玲 (2015) :〈化憤怒為希望: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及其意義〉,《我是公民 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頁16-35。台北﹕大塊文化。
洪貞玲 (2013) :〈原住民數位典藏與在地力量:以佳興部落文化保存為例〉,羅世宏(編):《公民數位典藏:理論X實踐X反思》,頁55-91。台北﹕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
洪貞玲、劉昌德、唐士哲 (2012):〈商業媒體內容管制:從國家威權到社會共管〉,媒改社、劉昌德(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13-146。台北﹕巨流。
洪貞玲 (2011):〈原民之聲  美麗之島〉,洪貞玲(編):《原地發聲-原住民典藏故事書》,頁6-13。台北﹕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洪貞玲 (2009):〈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後?無線電視所有權的演變與規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編):《台灣傳媒再解構》,頁77-102。台北﹕巨流。
洪貞玲 (2008):〈台灣廣電媒體政策建言〉。李嗣涔等﹕《台大對新政府的期許論文集》,頁279-288。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主編專書


洪貞玲 (編)(2015) :《我是公民  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台北﹕大塊文化。
洪貞玲 (編)(2012) :《日照大峽谷-八八風災後的來義重建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洪貞玲 (編)(2011) :《大武山的歌聲-八八風災後的泰武重建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洪貞玲 (編)(2011) :《原地發聲-原住民典藏故事書》。台北﹕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研討會論文


洪貞玲 (2022.6):〈從服務中介者到言論守門人: 網路平台的角色轉變與問責。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線上會議。
洪貞玲 (2021.10):〈網路傳播政策—NCC 的下一步挑戰〉,《Future is Now: 展望NCC的現在與未來》研討會。台北: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洪貞玲 (2021.6):〈電視新聞管制:檢視NCC對事實查證義務之執法〉。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線上會議。
洪貞玲(2015):〈獨立與問責:以原民台自律委員會之運作為例〉。「原視十周年研討會」國際研討會,2015.9.3,台北: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洪貞玲 (2012):〈屏東泰武鄉災後重建記錄:跨族群、跨部門合作的啟示〉。「原緣不絕:數位典藏、在地參與、永續發展」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2012.10.1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洪貞玲、邱彥瑜、洪琇茜、梁德珊(2012):〈取回文化話語權!--原住民公民新聞分析〉。2012原住民族新聞與傳播研討會,2012.6.2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國際會議廳。
洪貞玲 (2012):〈媒體集中化與公民反抗〉。「開放、融合、責任:數字媒體與傳播」國際研討會,2012.6.9-10,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洪貞玲 (2012):〈數位時代的弱勢傳播權──原住民公民新聞WATTA個案研究〉。「媒體2.0 X 社會21:新聞與閱聽人再界定」國際學術會議,2012.1.6-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洪貞玲 (2011):〈美國政府置入行銷之規範分析〉。中華傳播學會年會,2011.7.4-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洪貞玲 (2010):〈原住民數位典藏與在地力量﹕以佳興部落文化保存為例〉。「建立數位公共領域-理論建構與在地實踐」國際研討會,2010.1.16-17,台北:台大法學院國際會議廳。
洪貞玲 (2008):〈問典藏為何物?從原民數位落差實境反思數位典藏〉。「藏諸名山 放諸四海 數位典藏的收放之間」研討會,2008.12.1,台北:國科會會議中心。
洪貞玲 (2008):〈台灣廣電媒體政策建言〉。「台大對新政府的期許」研討會,2008.5.24-25,台北:凝態中心國際會議廳。
洪貞玲 (2008):〈回顧我國廣電執照政策:社會價值vs市場經濟的選擇〉。「報禁解除20年」研討會,2008.1.11,台北:清華大學月涵堂。
洪貞玲 (2007):〈原住民部落數位典藏:困境與機會〉。「數位典藏公眾近用與授權使用」研討會,2007.12.1-2,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洪貞玲 (2007):〈從控制到籠絡:解析政治與媒體的共生關係〉。台大政治系「民主政治中的社會責任:司法、媒體與學者的角色」研討會,2007.11.17,台北:台大法律學院。
洪貞玲、廖雅琴、林舫如 (2007):〈國際新聞的國內化與小報化—以我國報紙報導WTO香港會議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2006.7.4-5,台北:淡江大學。
洪貞玲 (2006):〈廣電管制與言論自由--從衛星電視換照爭議談起〉。中華傳播學會年會,2006.7.12-1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洪貞玲 (2003):〈誰的資訊高速公路?美國、台灣及中國數位落差的比較分析〉,「第一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洪貞玲 (2003):〈不平等的發展:論台灣的數位落差現象〉,「北美台灣研究協會年度研討會」論文。紐澤西︰羅特斯大學。
洪貞玲、劉昌德 (2002):〈全球公共領域在網路的實踐〉,「國際傳播研討會」論文。台北︰淡江大學。


English


Hung, C. (2022, Feb). Content Regulation in Taiwan. Asia Telecommunications & Media Forum 2022 (Online)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Feb 10, 2022.
Hung, C. (2019, Jul). New ecosystem of fake news/ misinformation and its influence.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Madrid, Spain.
Hung, C. (2018, Jun). History of indigenous media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Oregon, USA.. MOST 104-2410-H-002-091-MY2.
Hung, C. (2017, Jul). Speaking for my people: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and its news making.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Cartagena, Colombia. MOST 104-2410-H-002-091-MY2.
Hung, C. (2016, Jul). Indigenous Television in Taiwan: The struggle of independence and public accountab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Leicester, UK. MOST102-2410-H-002-079-MY2.
Hung, C. (2015). Using social media as alternative journalistic practice: News E Forum during the Sunflower Movement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12-16, 2015, Montreal, Canada.
Hung, C. (2014). Broadband adoption and low income community: The KEYSPOT project in Philadelph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15-19, 2013, Hyderabad, India.
Hung, C. (2013).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Indigenous citizen reporters, their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of new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ne 25-29, 2013, Dublin, Ireland.
Hung, C. (2013). Bridging the age divide of broadband service: A case study of the San Francisco Connected Projec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ne 25-29, 2013, Dublin, Ireland.
Hung, C. (2011). Preserving indigenous culture in the digital age: A community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61st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May 26-30, Boston.
Hung, C. and Liu, C. (2010). Public media, online journalism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practice of citizen journalism in Taiwanese public media serv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17-22, 2010, Braga, Portugal.
Hung, C., Lu, C. and Yeo, B. (2010). Telecommunications Reform and Network Expansion:Lessons from APEC Countries. Presented at 2010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June 22-26, Singapore.
Hung, C. and Liu, C. (2009). The more, the bett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dia liberalization and regulation in a transitional democr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20-24, 2009, Mexico City, Mexico.
Hung, C. (2009). Preserving culture through ICT acces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on the digital archive project of an aboriginal trib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20-24, 2009, Mexico City, Mexico.
Hung, C. (2008). Media control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The Taiwanese case.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20-25, 2008, Stockholm, Sweden.
Hung, C. (2007). Intellectuals and their social practice: A case study of the Campaign for Media Reform in Taiwan. Paper prepared at Union for Democratic Communication annual meeting, October 25-26, 2007. Vancouver, Canada
Hung, C. (2007).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the digital divide: A case study of the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in rural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22-25, 2007, Paris, France.
Hung, C. (2007). Cooperation and empowerment: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bringing ICTs to aboriginal communitie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22-25, 2007, Paris, France.
Hung, C. and Wei, T. (2006). Media reform in Taiwa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withdrawal of government shareholdings in electronic media. Paper presented at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23-28, 2006, Cairo, Egypt.
Hung, C. (200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liberalization in Taiwan--A case study of the opening-up of fixed-network telecom service. Paper presented at IAMCR annual meeting, July 25-28, 2005, Taipei, Taiwan.
Hung, C. (2004). State, market and information control-- Internet policy in China, Presented at 2004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May 26-30, New Orleans, LA.
Hung, C. (2003). Income, education, location and the Internet--The digital divide in China. Presented at 2003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May 23-27, San Diego, CA.
Hung, C. (2003). Telecommunications liberalization and network expansion--The experiences of APEC countries. Presented at 2003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May 23-27, San Diego, CA.
Hung, C. (2003). Does telecommunications liberalization contribute to efficiency? Lessons from the APEC countries. Presented at 2003 conference of Pacific Telecommunications Council, January, Honolulu.
Hung, C. (2002). The Internet and the public sphere: A hope of democracy or an illusion? Presented at 2002 conference of Union for Democratic Communications, October 11-13, State College, PA.

 

研究計畫


洪貞玲(2020-23) :〈言論自由與公共利益的平衡:各國管制假新聞之比較研究〉,科技部委託研究計畫:MOST 109-2410-H-002 -045 -MY2,執行期間:2020.8.1-2023.7.31。
洪貞玲(2015-18) :〈原住民新聞學: 臺灣及全球觀點與實踐〉,科技部委託研究計畫:MOST 104-2410-H-002 -091 -MY2,執行期間:2015.8.1-2018.7.31。
洪貞玲(2013-15) :〈主體性、公共性的想像與實踐:原民台建置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NSC 102-2410-H-002 -079 -MY2,執行期間:2013.8.1-2015.7.31。
洪貞玲 (2013):〈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設置案〉。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補助計畫,執行期間:2013.4.1-2012.12.31。
洪貞玲(2012) :〈科技近用與社區參與:美國寬頻計畫及其實踐 〉,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NSC 101-2410-H-002 -108 -,執行期間:2012.8.1-2013.7.31。
洪貞玲、林麗雲 (2012):〈各國原住民族電視台營運模式與法制研究〉。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補助計畫,執行期間:2012.2.1-2012.12.31。
洪貞玲 (2012):〈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設置案〉。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補助計畫,執行期間:2012.2.1-2012.12.31。
洪貞玲 (2011):〈屏東原住民部落的災難重建及文化記錄(II)〉。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專案補助計畫,執行期間:2011.4.1-2012.9.30。
洪貞玲(2011) :〈數位時代的弱勢傳播權--原住民公民新聞WATTA個案研究〉,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NSC 100-2410-H-002 -140 -SSS,執行期間:2011.8.1-2012.12.31。
李俊德、洪貞玲、許瓊文、羅世宏 (201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子計畫三、人文與社會發展計畫〉,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執行期間:2011.1.1-2011.12.31。
洪貞玲 (2011):〈屏東原住民部落的災難重建及文化記錄(I)〉。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專案補助計畫,執行期間:2010.4.1-2011.3.30。。
張錦華、林麗雲、洪貞玲、王泰俐 (2011):〈政府訊息於電視節目呈現之型態及案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9年度委託研究結案報告。
洪貞玲、許瓊文、羅世宏、李俊德(201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子計畫三、人文與社會發展計畫〉,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執行期間:2010.1.1-2011.3.1。
許瓊文、羅世宏、洪貞玲、李俊德(2010)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子計畫三、人文與社會發展計畫〉,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8-2631-H-004-002-) 結案報告,執行期間:2009.1.1-2010.2.28 。
陳炳宏、羅世宏、洪貞玲、劉昌德(2009):〈媒體併購案例與媒體產權集中對內容多元影響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執行期間: 2009.07.01-2009.12.31。
洪貞玲、劉昌德(2009):〈台灣傳播政策的流變與展望:國家、資本與公民社會—以廣電執照政策的制訂與執行為例〉,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7-2410-H-002-072-MY2)進度報告,執行期間:2008.8.1-2010.7.31。
羅世宏、洪貞玲、許瓊文、李俊德(2009)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子計畫三、人文與社會發展計畫〉,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6-2422-H-194-003-) 結案報告,執行期間:2007.12.1-2008.12.31 。
林鶴玲、羅世宏、洪貞玲(2008)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分項:推動數位典藏人文社會經濟產業發展分項計畫-推動數位典藏人文社會經濟產業發展之人文與社會發展子計畫(第二分項子計畫四)〉,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6-2422-H-194-001-) 結案報告,執行期間:2007.1.1-2008.6.30。
羅世宏、管中祥、洪貞玲(2007) :〈NCC Watch--跨越民主落差的實驗:傳播政策審議公民參與機制之制度化〉,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5-2412-H-194-013-MY3) 進度報告,執行期間:2006.8.1.-2009.7.31。
洪貞玲(2007):〈數位落差、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我國偏鄉數位機會中心之研究〉,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5-2412-H-002-006-) 結案報告,執行期間:2006.8.1.-2007.7.31。
管中祥、洪貞玲(2006) :〈社區媒體素養推動工作之評估與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執行期間:2005.10.1.-2006.9.30。
洪貞玲(2006):〈從近用媒體到近用網路--數位時代的近用權政策研究〉,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94-2412-H-002-018-)結案報告,執行期間:2005.8.1.-2006.7.31。

Art editor Img

林麗雲    教授

授課領域:新聞史、媒介社會學、傳播理論
研究專長:傳播史、媒介社會學、比較傳播制度

 

學歷


西敏斯特大學傳播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

 

學術期刊論文


  1. Lihyun Lin and Chun-Yi Lee (2017) When Business Met Politics: A Different Type of Media Captial in Taiwan, the Case of Want Want. China Perspective(2), 37-46
  2. 林麗雲(2016)。〈媒體改革路上的明燈——徐佳士老師〉,《新聞學研究》,127期:頁191-206。
  3. 林麗雲(2016)。〈太陽花運動中台大新聞所學生在《E論壇》的實踐〉,《傳播研究與實踐》,6(1):頁 251-269。MOST 101-2420-H-002 -010 -MY2。
  4. 林麗雲(2015)。〈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電視公共化運動〉,《思與言》,已接受,編印中。
  5. 林麗雲(2013)。〈英國媒體併購管制之公共利益〉,《傳播研究與實踐》,3(2):87-112。
  6. 林麗雲(2013)。〈臺灣新聞產製典範之危機與轉機〉,《傳播研究與實踐》,3(1):23-27。
  7. 林麗雲(2012)。〈公共新聞業:在地實踐〉。《臺大新聞論壇》,11期(2012年2月),頁119-132。
  8. 林麗雲(2011)。〈英國電視置入行銷之管制:論辯與改變〉,《中華傳播學刊》,20期(2011年12月),頁45-63。
  9. 林麗雲(2011)。〈節制私人資本、護衛公共責任:南韓電視體制的演進〉,《新聞學研究》,107期(2011年4月):頁1-45。
  10. 張錦華與林麗雲(2011)。〈頭痛醫頭:政府宣導只要禁止置入和要求揭露就完備了嗎?──檢視《預算法》第六十二之一條增訂案〉。《臺大新聞論壇》,10期(2011年7月),頁87-105。
  11.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臺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2008年4月):頁183-212。
  12. 林麗雲(2008)。〈韓國的報業改革〉,《新聞學研究》,97期(2008年10月):頁257-282。
  13. 林麗雲(2006)。〈威權主義下臺灣電視資本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9期(2006年6月):頁71-112。
  14. 林麗雲與王靖婷(2006)。〈迷途而知返?紐西蘭的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產業〉,《中華傳播學刊》,10期(2006年12月):頁155-192。
  15. 林麗雲(2005)。〈鼓浪前進,沖刷「劣岸」:臺灣無線電視改革運動(1988-2004)〉,《臺灣史料研究》,24期(2005年3月):頁175-195。
  16.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臺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85期(2005年10月):頁1-30。
  17. 林麗雲(2003)。〈坐而言,起而行:「無盟」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45-169。
  18. 林麗雲(2002)。〈依附下的成長?台灣傳播研究典範的更迭興替〉,《中華傳播學刊》,1:103-137。
  19. 林麗雲(2001)。〈公共領域與公共媒體 -- 英國政經學者的反思及其對本地媒體改造的意涵〉,《當代》,164:68-87。
  20. 林麗雲(2000a)。〈為台灣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新聞學研究》,63:239-256。
  21. 林麗雲(2000b)。〈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3:89-148。
  22. 林麗雲(2000c)。〈卻顧新聞所來徑,一片滄桑橫脆危 -- 台灣的新聞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傳播文化》,8:177-211。
  23. 林麗雲(1999a)。〈國際電波頻道分配原則的峰迴路轉:「霸權危機」的分析觀點〉,《傳播文化》,7:101-134。
  24. 林麗雲(1999b)。〈Colin Sparks 其人其文:一個左派知識份子的深沉吶喊〉,《傳播文化》,7:239-256。
  25. 林麗雲(1999c)。〈一個英國傳播研究左派重鎮的崛起 -- CCIS的取向與課程〉,《傳播研究簡訊》,20:10-12。

 

學術專書與與專章


  1. Lihyun Lin (2017). Country Analysis,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7,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16.
  2. 林麗雲(2013)。〈開放新聞學,開放資料:《衛報》開放資料之路〉 。林麗雲編《資料好神,敍說故事千百樣:資料新聞學開講》。台北:優質新聞學會。
  3. 林麗雲編(2013)。《資料好神,敍說故事千百樣:資料新聞學開講》。台北:優質新聞學學會。
  4. 林麗雲與賴守誠編(2013)。《農人筆耕地方繪聲》。台北:達觀出版社。
  5. 魏玓、林麗雲(2012)。〈三十年岐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收錄於劉昌德主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30。臺北:巨流。台北:巨流。
  6. 王維菁、林麗雲與羅世宏(2012)。〈科技變遷下的新聞業政策〉,收錄於劉昌德主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47-184。臺北:巨流。
  7. 林麗雲(2012)。〈台灣「公眾委製新聞」傳布之初探:以We report為例〉,收錄於胡元輝主編《公眾委製與調查報導:weReport開創台灣群眾資助新聞業》。頁27-45。臺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8. Lihyun Lin (2011). Public Discourses on the Korean Wave in Taiwan. In Dal Yong Jin (Ed.).Global Media Convergence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Emerging Social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pp.63-79). New York: Igi Global.  ISBN10: 1609600371
  9. 林麗雲(2011)。〈公共性的追尋:媒體改革運動〉,收錄於林玉鵬主編。《媒體改革漫漫長路 : 紀錄與省思 : 1999-2009》,頁248-250。臺北: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10. 林麗雲(2009)。〈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臺灣報業〉,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編),《臺灣傳媒再解構》,頁177-198。臺北:巨流。
  11. 林麗雲(2009)。〈為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魏玓、馮建三(編),《示威就是傳播》,頁7-26。臺北:台社。
  12. 林麗雲(2009)。〈在危機中求生機:臺灣的媒體改革論述(2008-9)〉,《2009出版年鑑》,頁45-55。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13. 林麗雲(2008)。〈解禁解除二十年臺灣報業大事記〉,《關鍵力量的沉淪:回首報禁二十年》,頁147-154。臺北:卓越新聞基金會。
  14. 林麗雲(2007)。〈威權主義下臺灣電視資本結構的形成〉,《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445-472。臺北:國史館。
  15.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6. 林麗雲(2004)。〈傳播研究史:主要的途徑與圖象〉,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頁25-84。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7. 林麗雲(2002)。〈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楊秀菁、薛化元與李福鐘(編)《新聞自由: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頁555-617。台北:國史館。
  18. 林麗雲(2002)。〈傳媒電訊通聲息〉,《台灣世紀回味:第三冊》,頁12-27。台北:遠流圖書公司。
  19. 林麗雲(2001)。〈卻顧新聞所來徑,一片滄桑橫脆危─台灣的新聞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郭良文(編)《2001傳播論文選集》,頁1-37。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20. 林麗雲(2001)。〈戰後初期民間報業論述的峰迴路轉:以《民報》為中心的討論〉,《傳播與環境研討會論文選集》,頁15-52。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21. 林麗雲(2001)。〈「新聞自由」的矛盾:論其貢獻與侷限〉,《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頁7-26。台北: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22. 林麗雲(2000)。〈為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林靜伶(編)《1999傳播論文選集》,頁1-36。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23. 林麗雲(2000)。〈媒體批評與傳播體制〉,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頁373-374。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學術會議論文


  1. 林麗雲(2017)。〈數位匯流下電視制度的變革:台灣與韓國的比較〉,「2017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客家學院。2017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2. Lin, Lihyun (2017). New precariat or traditional activists? The struggle of young journalists in Taiwanese alternative media, presented at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Conference, July 28-30, 2017, SungKongHoe University, Seoul.
  3. 林麗雲(2017)。〈本資重返?2009年以來台灣媒體集團的比較:以富邦及旺旺集團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7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4. 張錦華與林麗雲(2016)。〈在大學開「中國大陸傳媒」課panel討論〉,「中華傳播學會2016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傳播系。
  5. 林麗雲(2016)。〈太陽花運動中台大新聞所學生在《E論壇》的實踐〉,「新傳播、新主體與新公民社會國際研討會」,2015年 10月17日到18日,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6. 林麗雲(2015)。〈台灣早期公共電視概念的建構:從學院知識到政策論辯〉,「傳媒與台灣現代性國際研討會」,2015年 6月12日,台北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
  7. 林麗雲(2014)。〈調節與放任:韓國與台灣1990年代開放有線電視的比較_〉,「MBC 放送未來放送論壇 臺灣 討論會」,2014年 12月15日,台北西華飯店。
  8. Lin, Lihyun. (2014). In the shadow of China: The emerging media capital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5-19,July 2014.Hyderabad, India.
  9. Lin, Lihyun. (2014). Strengthening Public Television in a Transitional Context: The Taiwanese ca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5-19,July 2014.Hyderabad, India.
  10. Lin, Lihyun. (2013). Forced to Shift between Pro-active and Defensive Line: the movement for public television in Taiwan, a political process theory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June 21 to June 22, 2013,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11. 林麗雲(2013)。〈二次黨輪替後公視危機與媒體改革運動〉,「政治機會、身體自主與發展主義:晚進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澎湖:澎湖科技大學。2013年9月6-7日
  12. 林麗雲(2013)。〈主要國家原民台制度分析〉,「全球化下的原住民媒體發展與展望」國際研討會。會議地點: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2013年11月15日。
  13. 林麗雲(2012)。〈二次政黨輪替前後台灣電視公共化運動之攻與防:政治過程論之分析〉,「台灣社會學會2012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14. 林麗雲(2012)。〈我國公共電視之困境與前進〉,「2012媒體公民會議」論文。2008年5月。臺北:輔仁大學傳播學院。
  15. Lin, Lihyun. (2012). Toward a Conceptual History of Public Television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July 15-19 in Durban, South Africa.
  16. 林麗雲(2012)。〈We report報告:來自參與者的觀察與反省〉,「中華傳播學會2012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傳播系。
  17. 林麗雲(2012)。〈英國跨媒體管制與案例〉,「中華傳播學會2012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傳播系。
  18. 林麗雲(2011)。〈英國電視置入行銷之管制:論辯與改變〉,「中華傳播學會2011學術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客家傳播學院。
  19. Lin, L. (2011). Transi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 in Taiwan’s Media Studies, Presented at IAMCR, 2011, Istanbul, Turkey
  20. Lin, L. (2010). -Authoritarian States and Television: Comparing Korea and Taiwan, A path-dependent approach. Presented at IAMCR, 2010, Braga, Portugal
  21. 林麗雲(2008)。〈報業 夕陽業 東山再起?〉,「報禁開放二十年學術研討會」。2008年1月9日。臺北:清華大學月涵堂。
  22. 林麗雲(2008)。〈脫繮之馬,良乎?野乎?報禁開放後的臺灣報業〉,「戰後臺灣媒體與轉型正義研討會」。2008年3月15日。臺北:中清華大學月涵堂。
  23.  Lin, L. (2008). Th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patron-client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AMCR 2008, Stockholm, Sweden.
  24. 林麗雲(2008)。〈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共廣播電視法」?〉,「2008媒體公民會議」論文。2008年5月24日到25日。臺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表演廳。
  25. 林麗雲(2008)。〈臺灣報業改革政策法制建言〉,「臺大對新政府的期許」論文。臺北:臺灣大學物理系大樓。
  26. 林麗雲(2007)。〈社會轉型中政治記者的生涯轉進與困境〉,「走過戒嚴路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13到27日。臺北: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7. 林麗雲(2007)。〈橘逾淮而為枳?戰後初期「新聞自由」的翻譯〉,「自由的理解與實踐:民國時期的知識份子與報刊學術研討會」。2007年4月26到27日。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28. Lin, L.(2006).  The Paradox of Korean Wave in Taiwan’, to be presented in “Cultural Space and Public Sphere in Asia,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rch, 17-18, Seoul, South Korea.
  29.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制度:臺灣與南韓比較〉,「中華傳播學會2005學術研討會」。2005年7月14到到16日。臺北:臺灣大學。(該年度學會優秀獎得獎論文)。
  30. 林麗雲與王靖婷(2005)。〈紐西蘭電視公共化下產製關係的轉變〉。「中正大學2005年第二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24到26日。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31. 林麗雲(2005)。〈1960年代臺灣電視資本結構的形成〉,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八屆討論會「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學術討論會」。2005年11月24到26日。臺北:國家圖書館。
  32. 林麗雲(2003)。〈傳播學術社群的媒體改革運動:「無盟」的生命史〉,「傳播研究與台灣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木柵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33. 林麗雲(2001)。〈傳播研究史:台灣傳播研究典範的峰迴路轉〉,「二十一世紀傳播學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台北:木柵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34. 林麗雲(2000)。〈卻顧新聞所來徑,一片滄桑橫脆危 -- 台灣的新聞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華傳播學會2000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木柵世新大學世新會館。
  35. 林麗雲(2000)。〈戰後初期民間報業論述的峰迴路轉:以《民報》為中心的討論〉,「傳播與環境研討會」論文。台北:新莊輔仁大學濟時樓。
  36. 林麗雲(2000)。〈「新聞自由」的矛盾:論其貢獻與侷限〉,「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台北:木柵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國際會議廳。
  37. 林麗雲(1999)。〈為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中華傳播學會1999學術研討會」。台北:新竹統一健康世界。
  38. 林麗雲(1999)。〈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台北:木柵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譯著


林麗雲等人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頁225-268。台北:巨流。



其他著作


林麗雲(2007)。〈獨立媒體,分進合擊:南韓的經驗〉,《媒觀報告》,5:13-14。
林麗雲(2001)。〈新聞傳播史觀之初探〉,《傳播研究簡訊》,26:4-7。
林麗雲(1999c)。〈一個英國傳播研究左派重鎮的崛起 -- CCIS的取向與課程〉,《傳播研究簡訊》,20:10-12。

 

科技部(國科會)委託計畫


主持人

  1. 《「彼長我消,韓國與我國電視體制之演變,傳播政治經濟學取徑」專書寫作計畫》。105-2410-H-002-125-MY2
  2. 《台灣國家機器、媒體財團、公民社會之拉鋸:2009年旺中案以來的歷史考察》。102-2410-H-002-114-MY2
  3. 《召喚媒體公民:台灣媒體公共化運動的轉進》。 101-2420-H-002 -010 -MY2
  4.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典藏計畫台灣》。 NSC 100-2631-H-002 -032 –
  5. 《台灣公共電視的概念史:從學院知識到社會實踐》。 99-2410-H-002-166-MY2
  6. 《公共廣電與文化產業:英紐韓之跨國比較及其對台灣的啟示》。96-2412-H-002-017-MY3
  7. 《新自由主義下的電視政策的取徑:臺灣與南韓的比較》。95- 2412- H-002- 019
  8. 《尋找媒體改革的社會力:臺灣與南韓的比較,1983-2004》。NSC94-2412-H-030-003-
  9. 《臺灣與南韓電視史之比較》。 NSC93-2412-H-030-001-
  10. 《報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戰後初期臺灣報業精英群像》。國科會委託研究案。(NSC90-2412-H-030-005-)。
  11. 《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曇花一現的台灣民間報紙:其孕育、怒放與迅速淍謝》。國科會委託研究案。(NSC89-2412-H-030-12-)。

共同/協同主持人

  1. 《建置新聞倫理與勞動權資料庫》。(主持人政大新聞系劉昌德教授)
  2. 《台灣傳播學回顧與展望》。(主持人政大新聞系翁秀琪教授)
  3. 《新聞報導如何再現事實?語言層面的探討 -- 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主持人政大新聞系翁秀琪教授)。

其他機構委託研究

  1.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7.  Reuters Institute委託案。
  2. 《我國電視節目從事商業置入及贊助之調查、規範及政策研究報告》。主持人: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案。2016 年
  3. 《資訊社會之傳播政策分析》。主持人:政大新聞系陳百齡教授。研考會委託案。
  4. 《臺灣資深記者生命史研究》。主持人台大新聞所張錦華教授。元智基金會委託
  5. 《政府訊息於電視節目呈現之型態及案例研究》。主持人台大新聞所張錦華教授。NCC委託計畫

 

校外榮譽一覽


第32屆曾虛白新聞獎新聞學術獎,代表作:《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2006)     
「中華傳播學會」年度研討會傑出論文獎,代表作:〈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制度:台灣與南韓比較〉。(2005)     
國科會甲種獎勵,代表作〈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2000) 
「中華傳播學會」年度研討會傑出論文獎,代表作:〈為台灣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1999)     
國科會甲種獎勵,代表作〈為台灣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1999)     
國科會研究甲種獎勵,代表作:The Transformation of Press-State Relationship in Taiwan 1945-1995。(1998)

Art editor Img

林照真    教授

聯絡電話:(02)33661738
E-mail:carolinelin@ntu.edu.tw
授課領域:視覺新聞學、調查新聞學、多媒體創作、深度報導、採訪寫作
研究專長:媒體轉型研究、新媒體研究、資料新聞學、收視率研究、災難新聞研究、科學傳播

 

學歷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
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
政治大學哲學學系學士

 

經歷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2016-2018)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2015.8.1-)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2013.2.1-2015.7.31)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2011.7.31-2013.1.31)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2007.8.1-2011.7.31)
《天下雜誌》(2004-2005)
《中國時報》(1987-2004)
台視新聞「熱線追蹤」新聞節目(1985-1987)

 

期刊論文


  1. 林照真(2023)。〈臺灣報紙受平台科技影響:新聞與民主的警訊〉。《傳播、文化與政治》,16:139-163
  2. 林照真(2022)。〈社群媒體與政治廣告:分析2020年臺灣選舉的臉書政治廣告〉。《中華傳播學刊》,41: 3-40。(TSSCI)
  3. 林照真(2022)。〈科學家與科學記者:嚴峻科學議題強化合作關係〉。《科技 、醫療與社會》,34 : 235-246。(TSSCI)
  4. 林照真(2020)。〈假新聞類型與媒體聚合:以2018年台灣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 142:111-153。(TSSCI)
  5. 林照真(2019)。〈360新聞的聚合:沉浸敘事與記者角色〉。《中華傳播學刊》,36:237-271。(TSSCI)
  6. 林照真(2018)。〈假新聞情境初探:以阿拉伯世界的資訊逆流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8: 1-26。
  7. 林照真(2017)。〈恐怖主義與媒體:檢視美國反恐戰爭、伊斯蘭恐慌與半島電視台〉。《新聞學研究》,133:1-41。
  8. 林照真(2016)。〈來自南方:半島電視台的新聞聚合研究〉。《新聞學研究》, 129:97-142。(TSSCI)
  9. 林照真(2015)。〈分析與批判傳統報紙在聚合現象中的角色-以台灣四大報紙 集團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3:3-34。(TSSCI)
  10. 林照真(2015)。〈新聞可以更好:運用鉅量資料提升台灣的新聞品質〉。《廣播與電視》,38:115-118。
  11. Lin, C. C.(2015).Aborigines and Disasters: The Plight of the Aborigines Overlooked by the TV Media during Typhoon Morakot in Taiwan. China Media Research,   11(3), 21-30.
  12. 林照真(2015)。〈大陸電視新聞收視率研究:以城市電視台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2:135-165。(TSSCI)
  13. 林照真(2014)。〈當代聚合對傳統報紙轉型的影響與衝擊:有關《紐約時報》與《衛報》的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120:1-45。(TSSCI)
  14. 林照真(2014)。〈資料新聞學興起:後印刷時代應用電腦軟體說故事的新聞挑戰。《傳播研究與實踐》。4(2): 93-116。
  15. 林照真(2013)。〈為什麼聚合?:有關台灣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訊息之現象分析與批判〉。《中華傳播學刊》。23:3-40。(TSSCI)
  16. Lin, C. C.(2013). Convergence of new and old media: new media  representation in traditional news.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 183-201   (SSCI)
  17. 林照真(2013)。〈台灣電視新聞之災難報導:以莫拉克風災為例〉。《新聞學研究》,115:141-185。(TSSCI)
  18. 林照真(2011)。〈新瓶裝「假」酒?:有關新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分析與批判〉。《中華傳播學刊》。20: 95-114。(TSSCI)
  19. 林照真(2011)。〈收視率的宰制:台灣媒體代理商與電視頻道業者權力競逐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07: 89-132。(TSSCI)
  20. 林照真(2011)。〈因為科技,新聞正處於改變的轉捩點上?〉。《傳播研究與實踐》。1(1): 25-34 。(TSSCI)
  21. 林照真(2010)。〈電視媒體與災難管理-災難新聞的倫理困境〉。《廣播與電視》,31:55-79。(本研究由國科會計畫NSC97-2625-M-009-004) 支助。
  22. 林照真(2009)。〈沒新聞不是好消息-對台灣捷運免費報的批判性研究〉。《中華傳播學刊》,15:133-166。(TSSCI)
  23. 林照真(2009)。〈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99: 79-117。(TSSCI)
  24. 林照真(2009)。〈收視率哪裡不對勁:有關台灣收視率的批判性初探〉。《傳播與社會學刊》。8: 109-134。
  25. 林照真(2007)。〈調查新聞學VS.公共新聞學: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話與交融〉。《台大新聞論壇》。6:101-130。
  26. 林照真(2005)。 〈「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TSSCI)
  27. 林照真(2004)。〈一場布希亞式「擬仿」遊戲的操演:2004年總統大選電視開票與灌票〉,《中華傳播學刊》。5:15-23。
  28. 林照真(1999)。〈當前台灣追求媒體觀察組織的幾個盲點〉。《新聞學研究》。60:171-176

 

專書


林照真(2022)。《假新聞政治:台灣選舉暗角的虛構與欺騙》。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照真(2017)。《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照真主編(2017)。《數位正在改變經濟:年輕人談他們知道的數位經濟》。台北:台大新聞研究所。
賴亦恩、林照真(2013)。《你怎能不愛上辯論:亦恩的辯論天堂》。台北:印刻出版社。
林照真編著(2012)。《蘭嶼,不是在雲端》。新竹:交大出版社。
林照真(2010)。《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交大出版社。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照真(2006)。《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林照真(2003)。《戰慄土石流》。台北:時報基金會
林照真(2002)。《清淨流亡-少年噶瑪巴的故事》。台北:圓神出版社
林照真(2000)。《最後的達賴喇嘛》。台北:時報出版社
林照真(1999)。《喇嘛殺人-西藏抗暴四十年》。台北:聯文出版社
林照真(1998)。《水的政治學》。台北:時報基金會
林照真(1996)。《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秘史》。台北:時報出版社
林照真(1995)。《中國人的悲哀》。台北:希代出版社

 

專書論文


林照真(2022)。〈元宇宙與新聞真實:電視之後的影像新聞挑戰〉,彭芸、柯舜智主編《台灣電視新聞60年》,頁:50-74。台北:翰蘆出版社。
林照真(2015)。〈從災難觀點探討媒體正義與蘭嶼〉,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郭良文主編《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頁:176-200。
林照真(2014)。〈其實,華人媒體並不在意社群網站〉,台北:新聞優質發展協會出版。羅世宏、童靜蓉主編《社交媒體與新聞業》,頁:121-138。
林照真(2014)。〈環境傳播與媒體公共領域〉,《綠色思潮與環境政治》,黃之棟、黃瑞祺主編。頁:203-236。台北:碩亞出版社。
林照真(2013)。〈課堂中的資料新聞學:台大新聞所的實踐經驗〉,《資料新聞學開講》,林麗雲主編,頁:79-93。台北:新聞優質發展協會出版。
林照真(2012,11)。〈廢除死刑與反廢死〉,《在死刑與處決之後》,陳文珊編著,頁:61-95。台北:永望出版社。
林照真(2010)。〈收視率與公共領域的敵對與矛盾〉,《溝通、批判和實踐:哈伯馬斯八十論集》黃瑞祺主編,頁:277-312。台北:允晨文化。
林照真(2006)。 〈追求好記者的圖像-從「公共新聞學」與「調查新聞學」兩種實踐談起〉。《世新五十學術專書》。頁:61-83。

 

研討會論文


  1. 林照真(2022,9月)。〈元宇宙的新聞延伸:電視之後的影像新聞挑戰〉。為台灣電視找出路:台灣電視新聞60年。台北:政治大學新聞館
  2. 林照真(2021,6月)。〈「平台為王」時代來臨?:初探演算法如何將使用者變成商品〉。中華傳播學會2021年年會。視訊研討會。
  3. Lin, C.C.(2021.5.21).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fake news. 2021Online Conference of NATSA(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4. C.(2020.8.8). Fake news and cloaked propaganda: Exploring the pro-China facebook groups in Taiwan. 2020 Virtual Conference of AEJMC.
  5. 林照真(2020,6月)。〈擁護特定候選人、陰謀論、宣傳與假新聞:檢視旺中媒體集團如何報導2020台灣總統大選〉。中華傳播學會2020年年會。台北:銘傳大學。
  6. Lin, C.C.(2019.11.10).Fake news and cloaked propaganda on social media: Empirical studie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Is Fake News Directing Information Warfare?Focus on Social Media from Global Vision” Workshop,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7. 林照真(2019, 11月9日)。〈反思假新聞傳播與台灣情境因素:以2018九合一選舉為例〉。2019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新竹:交通大學。
  8. 林照真(2019, 6月)。〈假新聞的媒體聚合:以台灣2018九合一選舉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9年年會。台北:銘傳大學。
  9. Lin, C.C.&Hsu, Y.C. (2019.5.14).Convergence of virtual reality and realvirtuality:The new ethical thinking on immersive journal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13-16 May 2019, Athens, Greece
  10. 林照真(2018, 6月)。〈360新聞學:初探新聞記者在沉浸敘事中的角色〉。中華傳播學會2018年年會。新竹:玄奘大學。
  11. 林照真(2017, 6月)。〈政大新聞系怎麼變小了?:從聚合觀點探討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的教育改革〉。中華傳播學會2017年年會。台北: 臺灣大學。
  12. 林照真(2016, 6月)。〈恐怖主義與媒體:檢視美國反恐戰爭、伊斯蘭與半島電視台〉。中華傳播學會2016年年會。嘉義:中正大學。(獲優良論文獎)
  13. 林照真(2015, 7月)。〈來自地球之南:半島電視台的新聞聚合研究〉。2015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高雄:義守大學。
  14. Lin, C.C.(2014). Where is the Limit of Big Data?: A Case Study of Journalism Practices Pertaining to Datasets of E-Government in Taiwan. The 20th ITS Biennial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Rio de Janeiro from November 30 - December 3, 2014. 2
  15. Lin, C.C.(2014). Convergence of Journalism and Social Media: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en News Web Sites in the East and West. 2014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 ICA) Regional Conference ,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risbane. 2014, 10, 1-3.
  16. 林照真(2014)。〈其實,華人媒體並不在意社群網站〉,社交媒體與新聞記者/新聞業——兩岸三地學術圓桌會議。嘉義:中正大學。
  17. 林照真(2014)。〈社群網站與新聞生產:從聚合觀點檢視全球性媒體如何經營社群網站 〉,中華傳播學會2014年年會。
  18. 林照真(2013)。〈當代聚合對傳統報紙轉型的影響與衝擊:有關《紐約時報》與《衛報》的比較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3年年會。
  19. Lin, C.C.(2012, 12).A second life of the New York Times: Digital convergence models of news work in a hybrid newsroom.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s (JMComm 2012), Singapore.
  20. 林照真(2012)。〈為什麼聚合?:有關台灣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訊息之現象分析與批判〉。2012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21. 林照真(2012)。〈大陸電視新聞操作收視率研究:以蘇州電視台為例〉。新聞、新聞人與媒介技術的歷史脈絡。2012國際新聞史學術研討會。地點:台北:世新大學。
  22. 林照真(2012)。〈是諍友還是損友?從聚合觀點分析批判傳統報紙結合新媒體之現象〉。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社會學刊》五周年會議及「重構新聞」工作坊。
  23. 林照真(2011)。〈環境傳播與公共領域〉。綠色思潮與環境政治研討會。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24. 林照真(2011)。〈浪漫的鄉愁與釣魚台〉。「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清華大學工一館
  25. Lin, C.C.(2011, 6).Convergence and critique of the news content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2011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ociety Asia-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Taiwan, Taipei.
  26. Lin, C.C.& Su,I.C.(2011). Hate and internet democracy: A case study of anti-death penalty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Second Hatred Conference. Gonzaga University, Washington.
  27. Lin, C.C.(2011).Digitizing the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energy conservation & carbon reduction reports in Taiwan. The 2011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a low carbon vision. Taipei : Chingaisi Memory Hall.
  28. 林照真(2011)。〈新瓶裝「假」酒?:有關新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分析與批判〉。2011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29. 林照真(2011)。〈探索數位新聞聚合現象-以台灣手機新聞為例〉。2011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30. 林照真(2011)。〈從災難觀點探討媒體正義與蘭嶼〉。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
  31. 林照真(2011)。〈大眾媒體與廢除死刑:從新聞報導內容探討大眾媒體如何報導死刑〉。第十四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主辦。
  32. 林照真(2011)。〈台灣科普運動的濫觴、發展與困境:以《科學月刊》為例(1970-2010)〉。發表於「2011科學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科學大樓。
  33. 林照真(2010)。〈台灣科普運動的困境:環繞科學月刊的幾場爭辯議題之探討的經驗為例。〉發表於「理想‧啟蒙‧奉獻—《科學月刊》在台灣」學術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
  34. 林照真(2010)。〈台灣四十年科學社群回顧:以《科學月刊》的經驗為例>。發表於第四屆民間科技會議-巨變時代裡再造新科技社群研討會論文集。頁:53-64,台南:成功大學。
  35. Lin, C.C.(2010). Aborigines and disasters: The plight of the aborigines overlooked by the TV media during typhoon Morakot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 and Asi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PACA 2010, Shenzhen University, 16-18th July 2010.
  36. 林照真(2010)。〈是報導災難新聞還是製造新聞災難?:從莫拉克風災的電視新聞產製正視災難傳播與災難管理關聯性>,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會。
  37. 林照真(2010)。〈少數族群電視收視行為與內容評價之探討:以台灣客家新聞台為例。廣州:第16屆國際跨文化交際學會年會(The 16th IAICS Conference , 2010)
  38. 林照真(2010)。〈收視率政策是否適用族群頻道:以客家新聞為例〉。台灣客家研究學會2010年年會。
  39. Lin,C.C.(2009).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 The ethical difficulties of disaster journal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Boston, MA.
  40. 林照真(2009)。〈收視率戰爭:媒體代理商與電視頻道的權力競逐〉,中華傳播學會2009年年會。
  41. 林照真(2008)。〈災難管理中的媒體角色初探〉,2008臺灣災害管理研討會論文集。ISBN 978-986-84780-0-8
  42. 林照真(2008)。〈反映收視真相?抑或建構科技神話?-對「個人收視記錄器」跨科技與行為的考察〉。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2008傳播與科技論文研討會。
  43. 林照真(2008)。〈沒新聞不是好消息-對台灣捷運免費報的批判性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會。
  44. 林照真(2005)。開南管理學院2005年「當代數位匯流媒體管理與經營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新聞、自治與民主」(News, Autonomy, and Democracy)場次中,為三講者其中之一。地點:台灣
  45. 林照真(2005)。〈調查新聞學VS.公共新聞學: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話與交融〉。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會。
  46. 林照真(2004)。 〈製造政治新聞-政治公關機制對媒體議題操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會。
  47. 林照真(2003)。〈全球化浪潮下台灣英語教學之批判性解讀〉,中華傳播學會2003年會。

 

研究計畫


  1. 平台商業機制與平台科技如何影響新聞與民主等公共價值:注意力經濟、網路公共領域消失與平台問責(2022/08/01-2024/07/31)
  2. 科學傳播與重要議題中的科學發聲:有關臺灣SMC的實踐與轉型(2021/08/01-2022/07/31)
  3. 假新聞產業、政治宣傳,政治廣告與社群演算法:建立假新聞的台灣在地研究(2020/08/01-2021/07/31)
  4. 假新聞如何影響選舉?以台灣2018, 2020選舉為例(兩年期)(2018/08/01  ~ 2020/07/31)
  5. 再思考數位新聞的實踐困境:新聞教育與新聞產業的連動分析(2016.8.1-2017.7.31)
  6. 資料新聞學興起:後印刷時代的數位傳播研究(2014.8.1-2015.7.31)
  7. 探究報紙與電視媒體集團形塑之聚合現象如何影響新聞內容(2012.08.01-2014.07.31)國科會計畫
  8. 台灣節能減碳真實案例之報導發佈、教育紮根與原住民特殊情境追蹤探討(3/3)(2013.04.01-2014.03.31)國科會計畫
  9. 台灣人文與環境的跨領域傳播--一個有關大學生人才培育的傳播構想。(2012.05.01-2013.02.28)教育部
  10. 台灣節能減碳真實案例之報導發佈、教育紮根與原住民特殊情境追蹤探討(2/3)(2012.04.01-2013.03.31)國科會計畫
  11. 台灣節能減碳真實案例之報導發佈、教育紮根與原住民特殊情境追蹤探討(2/3)(2012.04.01-2013.03.31)國科會計畫
  12. 能源國家型人才培育自由導向整合型計畫-大眾傳播媒體的教育功能:節能減碳議題的傳佈研究(2/2)(2010.06.01-2011.03.31)國科會計畫
  13. 收視率、收視質與媒體購買關聯性研究(2010.08.01-2011.07.31)國科會計畫
  14. 災難傳播與災難管理之研究-子計畫:解構災難傳播產製機制之研究(二)(2009.08.01-2010.07.31)國科會計畫
  15. 客家電視台觀眾收視行為與內容評價之探討(2009.01.01-2009.11.01)行政院客委會
  16. 災難傳播與災難管理之研究-子計畫:解構災難傳播產製機制之研究(一)(2008.08.01-2009.07.31)國科會計畫

 

展演


林照真(2019/7/17-2019/9/29/)。《海造的風機》。新竹241藝術展。
林照真(2018.12.7-2018.12.9)。《國內第一支VR新聞—海造的風機》。台北:華山文化園區展。

 

榮譽一覽


臺灣大學優良教師(院長獎)(2022)
臺灣大學績優教師(2021/8-2022/7)
臺灣大學績優教師(2020/8-2021/7)
臺灣大學績優教師(2018/8-2019/7)
臺灣大學優良教師(2016)
中華傳播學會優秀論文獎(2016)
中華傳播學會優秀論文獎(2015)
中華傳播學會優秀論文獎(2013)
交通大學100學年度傑出人士獎勵(2012)
張思恆文教基金會學術獎(2011)
交通大學100學年度傑出人士獎勵(2011)
交通大學99學年度傑出人士獎勵(2010)
交通大學98學年度傑出教學獎(2010)
交通大學特優導師獎(2009)
曾虛白新聞學術獎(2009)

Art editor Img

謝吉隆    副教授

聯絡電話:(02)33669867
E-mail:jerryhsieh@ntu.edu.tw
個人網頁:C.C.Lab
授課領域:
新聞資料分析(Data Analysis in Journalism)、
網頁設計與敘事(Web Design for Storytelling)、
社群媒介與輿論分析(Social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新聞資料處理與視覺化呈現(Journalism Processing and Visualization)
虛擬/擴增實境在新聞與數位媒體上的應用(Augmented/ 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s on Journalism)
研究專長:
線上社群(Online community analysis)
量化自我(Quantified-self and lifelogging)
眼動分析(Eye-tracking)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數位遊戲與社會(Digital game and society) 社會模擬(Social simulation)


學歷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學士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20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2010~2016) 台北市立大學資訊科學系助理教授(2009~2010) 台北市立大學資訊科學系助理教授(2009~2010)


研究論文



Hsieh, J. L. (2017, Feb). Author publication preferences and journal competition..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8(2), 365-377. (SSCI, 18/85 (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 MOST 102-2511-S-003-037-MY3.
謝吉隆、沈柏辰、楊立偉(2015)。輔助新聞檢索之視覺化介面實作與使用者評估。圖書資訊學研究,9(2),149-189。(TSSCI)
温燕鈴 、謝吉隆 (2014)。生醫類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作者發表論文之資訊計量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2),199-224。doi:10.6120/JoEMLS.2013.512/0582.RS.AM (TSSCI)

研討會論文
Hsieh, J. L. & Chiu, L. C. (2014). Structural and trend analysis of tagging as a mechanism for organizing learning resources. Liu, C.-C. et al. (Eds.) (2014). In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Japan: Asia-Pacific 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Education. (Overall Best Paper Award: 1/261, Acceptance rate: 25%)
Hsieh, J. L. & Yu, C. Y. (2014). An analysis on the rhythm of social media use. In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vasive Computing Paradigms for Mental Health. Tokyo, Japan.
余貞誼、謝吉隆(2014)。跟著它一起呼吸─使用社群網站的生活韻律分析。2014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臺北,台灣。
Hsieh, J. L., and Yu, C. Y. (2017). Speed as context of app usage in daily life: A data analysis method.  2017 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Meetings (PNC), Tainan, 2017, pp. 168-173. doi: 10.23919/PNC.2017.8203539

專書及專書論文
謝吉隆(2017年09月)。應用眼動技術於網頁使用性評估。數位學習者之 眼:應用眼動技術於數位學習研究(ISBN:978-986-94772-1-5),頁297- 310。台灣台北:交通大學出版社。

 

學術演講
2017.06.16 - Open Panel: 網民社群資料庫建置。主辦單位:台大經濟統計資料研究中心。
2017.03.31 - 透過手機資料描繪使用者日常生活 。「大數據時代資訊公開與個資保護- 資料庫使用的展望與困境」研討會 。主辦單位:科技部個資法與大數據計畫:社會需求、公共利益與個人資料保護
2016.11.09 - A Workshop on conducting eye-tracking by portable eye-trackers and open software. 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ttp://www.cite.hku.hk/news.php?id=569&category=seminar
2016.06.04 - Play to learn: How mobile games can be good for our kids? CITE Research Symposium 2016 "Engaging Learners: Games and Flipped Learn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研究計畫



國高中生閱讀理解網際網路提供的各類圖文及相關問題解決: 學習動機 、線上-離線認知歷程及注視驅動鷹架-子計畫六:以眼動儀探究空間認知對電子地圖 判讀策略與尋路成效的影響
從WEB 2.0到WEB 3.0:資訊科技對學習動機、歷程與評量的影響-子計畫六:以標籤機制組織學習資源之使用性與教學方法探究
從WEB 2.0到WEB 3.0:資訊科技對學習動機、歷程與評量的影響-子計畫六:以使用者自定標籤機制作為學習者閱讀與資訊解題之輔助工具
整合作者英、華文學術出版聲名作為華文期刊評鑑之基礎:以圖書資訊學與社會學領域期刊為例 「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計畫」成效評估及讀者滿意度調查(補助單位:國立台中圖書館)

 


學術活動與服務


校外
中華傳播學會秘書長(2016.08~2018.07)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中文編輯(2010.08~2016.12) 校內
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資訊組研究委員(105)
社科院學術研究發展工作小組(105~)
社科院執行管控與績效評鑑委員會委員(105~) 學術獎項與榮譽
Overall Best Paper Award. Hsieh, J.L. & Chiu, L.C. (2014). Structural and trend analysis of tagging as a mechanism for organizing learning resources. Liu, C.-C. et al. (Eds.) (2014).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Japan: Asia-Pacific 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Education.

Art editor Img

Adrian Rauchfleisch (劉好迪)

副教授

聯絡電話:(02)33663123
E-mail:adrian.rauchfleisch@gmail.com
網頁: http://www.arauchfleisch.ch/

學歷

Ph.D.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M.A.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

Teaching Field: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Networked Journalism

Research interests: social media, journalism studie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scienc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經歷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18-now)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18-2021)

Senior Reserach and Teaching Associate at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Crisis & Risk Communica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Research (IPMZ), University of Zurich (2017 -2018)

Reserach and Teaching Associate at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Crisis & Risk Communica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Research (IPMZ), University of Zurich (2013-2017)

參與活動服務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New Media and Society, Communication Theory,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Digital Media

期刊論文

  1. Rauchfleisch, A., Tseng, T. H., Kao, J. J., & Liu, Y. T. (2022). Taiwan’s Public Discourse About Disinformation: The Role of Journalism, Academia, and Politics. Journalism Practice, 1-21. https://doi.org/10.1080/17512786.2022.2110928
  2. Nachman, L., Rauchfleisch, A., & Hioe, B. (2022). How China divides the left: competing transnational left-wing alternative media on Twitte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10(3), 50-63. https://doi.org/10.17645/mac.v10i3.5345
  3. Schwaiger, L., Schneider, J., Rauchfleisch, A., & Eisenegger, M. (2022). Mindsets of conspiracy: A typology of affinities towards conspiracy myths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Convergence, 13548565221106427. https://doi.org/10.1177/13548565221106427
  4. Rauchfleisch, A., Siegen, D., & Vogler, D. (2021). How COVID-19 Displaced Climate Change: Mediated Climate Change Activism and Issue Attention in the Swiss Media and Online Sphere.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1–9. https://doi.org/10.1080/17524032.2021.1990978
  5. Weston, M. J., & Rauchfleisch, A. (2021). Close to Beijing: Geographic Biases in People’s Daily.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9(3), 59–73. https://doi.org/10.17645/mac.v9i3.3966
  6. Rauchfleisch, A., Schäfer, M. S., & Siegen, D. (2021). Beyond the ivory tower: 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academic engagement with journalists, politicians and industry representatives among Swiss professors. PLOS ONE, 16(5), e0251051.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51051
  7. Rauchfleisch, A., Vogler, D., & Eisenegger, M. (2021). Public Sphere in Crisis Mode: 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Influenced Public Discourse and User Behaviour in the Swiss Twitter-sphere. Javnost - The Public, 28(2), 129–148. https://doi.org/10.1080/13183222.2021.1923622
  8.  Kaiser, J., Rauchfleisch, A., & Cordova, Y. (2021). Fighting Zika With Honey: An Analysis of YouTube’s Video Recommendations on Brazilian YouTub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5, 19.
  9. Rauchfleisch, A., & Kaiser, J. (2020). The False positive problem of automatic bot detection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LOS ONE, 15(10), e024104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1045
  10. Kaiser, J., & Rauchfleisch, A. (2020). Birds of a Feather Get Recommended Together: Algorithmic Homophily in YouTube’s Channel Recommend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Social Media + Society, 6(4), 205630512096991. https://doi.org/10.1177/2056305120969914
  11. Rauchfleisch, A., Vogler, D., & Eisenegger, M. (2020). Transnational News Sharing on Social Media: Measuring and Analysing Twitter News Media Repertoir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udience Communities. Digital Journalism, 8(9), 1206–1230. https://doi.org/10.1080/21670811.2020.1835511
  12. Rauchfleisch, A., & Kaiser, J. (2020). The German Far-right on YouTube: An Analysis of User Overlap and User Comment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64(3), 373–396. https://doi.org/10.1080/08838151.2020.1799690
  13. Rauchfleisch, A., & Chi, J. (2020). Untangling Taiwan’s Hybridity With Structural Dysfunctions. Social Media + Society, 6(3), 205630512094765. https://doi.org/10.1177/2056305120947658
  14. Kaiser, J., Rauchfleisch, A., & Bourassa, N. (2020). Connecting the (Far-)Right Dots: A Topic Modeling and Hyperlink Analysis of (Far-)Right Media Coverage during the US Elections 2016. Digital Journalism, 8(3), 422–441. https://doi.org/10.1080/21670811.2019.1682629
  15. Rauchfleisch, A., & Metag, J. (2020). Beyond normalization and equalization on Twitter: Politicians’ Twitter use during non-election times and influences of media att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Journalism & Media Studies, 9(2), 169–189. https://doi.org/10.1386/ajms_00021_1
  16. Kargar, S., & Rauchfleisch, A. (2019). State-aligned trolling in Iran and the double-edged affordances of Instagram. New Media & Society, 21(7), 1506–1527.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18825133
  17. Kaiser, J., & Rauchfleisch, A. (2019). Integrating Concepts of Counterpublics into Generalised Public Sphere Frameworks: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in Radical Forms. Javnost - The Public, 26(3), 241–257. https://doi.org/10.1080/13183222.2018.1558676
  18. Arlt, D., Rauchfleisch, A., & Schäfer, M. S. (2019). Between Fragmentation and Dialogue. Twitter Communities and Political Debate About the Swiss “Nuclear Withdrawal Initiative.”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13(4), 440–456. https://doi.org/10.1080/17524032.2018.1430600
  19. Rauchfleisch, A., & Schäfer, M. S. (2018).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citation analysis of a developing field.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17(03), A07. https://doi.org/10.22323/2.17030207
  20. Rauchfleisch, A., & Schäfer, M. S. (2018). Climate change politics and the role of China: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to gain soft pow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5(1–2), 39–59. https://doi.org/10.1007/s40636-018-0114-9
  21. Kovic, M., Rauchfleisch, A., Sele, M., & Caspar, C. (2018). Digital astroturfing in politics: Definition, typology,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 18(1). https://doi.org/10.24434/j.scoms.2018.01.005
  22. Schäfer, M. S., Füchslin, T., Metag, J., Kristiansen, S., & Rauchfleisch, A. (2018). The different audience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the Swiss population’s perceptions of science and their information and media use pattern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7(7), 836–856. 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17752886
  23. Kovic, M., Rauchfleisch, A., Metag, J., Caspar, C., & Szenogrady, J. (2017). Brute force effects of mass media presence and social media activity on electoral outcom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 14(4), 348–371. https://doi.org/10.1080/19331681.2017.1374228
  24. Rauchfleisch, A., Artho, X., Metag, J., Post, S., & Schäfer, M. S. (2017). How journalists verify user-generated content during terrorist crises. Analyzing Twitter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Brussels attacks. Social Media + Society, 3(3), 205630511771788. https://doi.org/10.1177/2056305117717888
  25. Rauchfleisch, A. (2017). The public sphere as an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 A co-citation analysis of the last 20 years of public sphere research.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2(1), 3–18. https://doi.org/10.1177/2057047317691054
  26. Metag, J., & Rauchfleisch, A. (2017). Journalists’ Use of Political Tweets: Functions for journalistic work and the role of perceived influences. Digital Journalism, 5(9), 1155–1172. https://doi.org/10.1080/21670811.2016.1248989
  27. Rauchfleisch, A., & Metag, J. (2016). The special case of Switzerland: Swiss politicians on Twitter. New Media & Society, 18(10), 2413–2431.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15586982
  28. Rauchfleisch, A., & Kovic, M. (2016). The Internet and Generalized Functions of the Public Spher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ocial Media + Society, 2(2), 205630511664639. https://doi.org/10.1177/2056305116646393
  29. Rauchfleisch, A., & Schäfer, M. S. (2015). Multiple public spheres of Weibo: A typology of forms and potentials of online public spheres in Chin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8(2), 139–155. https://doi.org/10.1080/1369118X.2014.940364
  30. Matthes, J., & Rauchfleisch, A. (2013). The Swiss “Tina Fey Effect”: The Content of Late-Night Political Humor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olitical Parody on the Evaluation of Politician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61(5), 596–614. https://doi.org/10.1080/01463373.2013.822405

Art editor Img

蔡蕙如 助理教授

E-mail:tsaihuiju@ntu.edu.tw
電話:(02) 3366-3121
個人網站:https://tintincai.wixsite.com/hjtsai
授課領域:媒介社會學專題、文化研究、質化研究、傳播理論
研究專長:新媒體與公民參與、公共廣電與平台研究、新聞產業與新科技、大眾文化與新媒體環境、文化研究與方法

 

學歷 


英國羅浮堡大學社會科學院傳播與媒體研究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經歷


2021.8-2022.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教授〈高級社會科學方法〉(博士班必修課)、〈企業公民與傳播實作〉、〈文化創意產業導論〉、〈新媒體與社會倡議〉等課程。

2018.8-2021.7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教授〈傳播理論〉、〈資訊編輯採訪寫作〉、〈跨媒體行銷與傳播〉、〈行銷專題企畫〉、〈畢業製作與展演:社會行銷組〉、〈畢業製作與展演:新聞專題組〉、〈文化創意產業導論〉等課程。

2009-2011 板橋社區大學媒體識讀與公民新聞講師

2010 宜蘭羅東社區大學媒體識讀講師

2009-2010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媒體觀察站》節目製作、助理主持

2008-2010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期刊論文


  1. Meng, J., Lin, Y.-P., & Tsai, H.-J. (2023). Environmental activism in the platform society: Spatial agency in digital maps. New Media & Society, 0(0).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231162581
  2. 蔡蕙如(2023)。〈數據行動主義:公民團體與開源社群在平台化公民社會的倡議、串聯與實踐〉。《傳播與社會學刊》,第 64 期,頁 29–62。
  3. 劉昌德、蔡蕙如、洪貞玲、張春炎(2023)。〈營收破壞,流通依賴:數位平台對臺灣報業與雜誌的經濟衝擊〉,《中華傳播學刊》。43:7﹣55。
  4. 林玉鵬、蔡蕙如(2022)。〈數位時代下的新公共廣電服務:以台灣《公視+》串流平台為例〉,《傳播、文化與政治》,15: 1 – 28。
  5. 蔡蕙如、林玉鵬(2021)。〈後疫情時代下「脆危的」影視勞動-臺灣影視文化產業紓困政策再思考〉,《新聞學研究》,148:1-46。(TSSCI) DOI:10.30386/MCR.202107.0015
  6. 蔡蕙如(2021)。〈批判大數據現象:全球媒體與科技巨頭壟斷市場的危機〉,《臺灣東 亞文明研究學刊》18(1):89-130。(THCI) DOI:10.6163/TJEAS.202106_18(1).0003
  7. 蔡蕙如(2020)。〈串流媒體時代下的閱聽人商品觀點再檢視:以傳播政治經濟學觀點分 析 Netflix 追劇勞動〉,《中華傳播學刊》。37:83-112。(TSSCI)DOI: 10.3966/172635812020060037003
  8. 蔡蕙如、林玉鵬(2017)。〈英國工黨的「柯賓現象」:有人要「造反」 主流媒體在抓狂〉,《傳播、文化與政治》,5: 211 – 226。
  9. 蔡蕙如(2016)。〈評《文化資本-創意英國的興起與衰退》〉,《傳播、文化與政治》,4: 209 – 217。
  10. 蔡蕙如(2016)。〈「媒體識讀」作為實踐「媒體改革」的反思〉,《新聞學研究》,127: 119-152。(TSSCI)
  11. 陳鴻嘉、蔡蕙如(2015)。〈新聞自由文獻在台灣:書目分析,1987-2014〉,《新聞學研究》,123,193-236。(TSSCI)

 

專書論文


  1. Yu-Peng Lin & Hui-Ju Tsai (2023). New challenges for public service media in the age of plat¬formisation: A case study of Taiwan PTS+. In Manuel Puppis, Christopher Ali (Eds.), Public service media’s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RIPE@2021. (pp.131-150). Goteborg: Nordicom.

  2. 林玉鵬、蔡蕙如(2022)。〈10 數位時代下的新公共廣電服務:臺灣《公視+》的發展策略初探〉,王俐容編《多元的吐納:穿梭於臺灣文化公共領域》,頁231-255,台北市:巨流。

  3. 蔡蕙如(2022)。〈數位媒介時代下的批判視覺素養〉,王維菁、林玉鵬、王俐容編《AI時代的數位傳播素養教育》,頁233-255,台北市:五南。
  4. 蔡蕙如(2021)。〈邁向批判數據研究:反思資訊與平台壟斷現象〉,劉昌德、馮建三編《傳播就是理解:當代兩岸媒體問題的批判分析》,頁283-305,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5. Yu-Peng Lin & Hui-Ju Tsai (2020). Indie music as cool ambassadors?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music policy in Taiwan, 2010-2017. In Eva Tsai, E., Ho, T. & Jian, M. (Ed.), 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 (pp.171-188). Routledge Global Popular Music Series.
  6. Hui-Ju Tsai & Yu-Peng Lin (2018). Neoliberalis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olicies in Taiwan and a case of the Taiwanese film industry in a creative industries model. In Durrer, V., Miller, T. & O’Brien, D. (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Global Cultural Policy. (pp.449-467). London: Routledge.
  7. Hui-Ju Tsai (2016). Fighting the Neoliberalised Media Market & State Interference: The Interdependency of the Taiwan PTS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In Lowe & Yamamoto (Ed.), Public Service Media Across Borders and Boundaries, RIPE@2015. (pp. 121-135). Goteborg: Nordicom.

 

其他文章


  1. 蔡蕙如(2022)。〈平台資本主義:文化產業平台化的奇觀與危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21期,209-217。
  2. 蔡蕙如(2022)。〈序:平台化日常的殘酷物語〉,《平台資本主義》,xvi-xxvii。(Srnicek, N.著;談以諾 譯;手民出版社)
  3. 蔡蕙如(2021)。有關碎片化的電視記憶與畫面懷舊――去政治化的懷舊再現,CLABO實驗波。

 

研討會論文


  1. Meng, J., Lin, Y.-P., & Tsai, H.-J. (2023, July). App Activism and Negotiated Politics in the Digital Age: Towards a Typology. IAMCR 2023: Inhabiting the planet: Challenges for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beyond. Lyon, France. 
  2. 蔡蕙如、林玉鵬(2022年11月)。巨型平台演算法操控下的數據新聞產製與實踐。2022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元宇宙 METAVERSE,國立政治大學,台灣。
  3. Yu-Peng Lin & Hui-Ju Tsai (2022, Sep). Precarious Cultural Labor in Taiwan Post COVID-19.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ICCPR 2022). (hybrid), University of Antwerp, Belgium.
  4. 林玉鵬、蔡蕙如(2022年6月)。臉書與 Google 的友善新聞業計畫論述策略分析。2022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後疫情時代的傳播與社會:媒體做為基礎」,台南長榮大學(線上),台灣。
  5. Hui-Ju TSAI & Yu-Peng LIN (2022, May). Data Activism in Taiwan: The Practice and Connection of NGO Workers and Open Source Communities in a Platformized Civil Society. 72t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Hybrid 72nd Annual ICA Conference One World, One Network‽ , Paris, France.
  6. 林玉鵬、蔡蕙如(2021年11月)。文化產業「向平台化轉」的奇觀與危機-以創作者、唱片公司、樂迷的 平台化實踐為例。2021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7. Yu-Peng Lin & Hui-Ju TSAI (2021, September 27-28). New Challenges of Public Service Media in a Streaming Era: The Case of PTS+ in Taiwan. RIPE@2021: “Public Service Media’s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Online Conference, Fribourg, Switzerland.
  8. 蔡蕙如(2021年6月)。數位化的公民參與:公民科技實踐下的數據公共化與數據行動主義。2021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解封傳播:傳播學的本土化與實踐」,台北,台灣。
  9. Hui-Ju TSAI & Yu-Peng Lin (2021, March). Neoliberalised cultural policy-making: the case of music-export policy in Taiwan since 2010.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ICCPR 2020) “Resilience of Cultural Policy”, Online Conference, Kyoto Japan.
  10. 蔡蕙如(2021年1月)。數據行動主義:數據化的公民社會裡的社運工作者、網民與開源社群。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第十四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作為數據和方法的數字媒體」工作坊。香港。
  11. 蔡蕙如(2020年12月)。初探大學課堂裡的數位新聞想像與實作─ 「淡哩來數位新聞實驗室」。 g0v Summit 2020 台灣零時政府雙年會,台南市立美術館二館。
  12. 蔡蕙如(2020年11月)。批判大數據現象:全球傳媒科技壟斷危機。2020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2020人工智慧在資訊社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3. 蔡蕙如、林玉鵬(2020年11月)。數位時代下的新視覺素養:反思臉書與IG。文化政策系列論壇暨研討會:「2020思辨與行動:5G新時代的文化政策」,新北市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14. 林玉鵬、蔡蕙如(2020年10月)。後疫情時代的影視產業與勞動-以疫情下的國際影視產業應對與發展趨勢為例。《新冠病毒的「傳播」,與瘟疫競速搏擊》研討會,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
  15. 蔡蕙如(2020年01月)。問題導向學習教學在資訊採訪編輯課的初探性實踐。國立高雄科技大學-2020教學實踐研究研討會,高雄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16. Hui-Ju TSAI & Yu-Peng Lin (2019, Dec). How does public service media survive the competition from new streaming services? The case of PTS+ in Taiwan. SUBSCRIPTION VIDEO-ON-DEMAND IN EAST ASIA: ITS IMPACT ON REGION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EDIA CONTENTS, Ritsumeikan University, Kyoto Japan.
  17. 蔡蕙如(2019年11月)。將「大」科技公共化:談AI技術在全球傳播娛樂產業的商業壟斷與近用危機。2019跨領域新思維:人工智慧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8. Yu-Peng LIN & Hui-Ju TSAI (2019, Jul). How Facebook Transformed News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n Examination of News Media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edia Curators in Taiwan. IAMCR 2019, Madrid, Spain.
  19. 蔡蕙如(2019年06月)。OTT時代下的閱聽人商品觀點再檢視:以傳播政治經濟學觀點分析追劇狂歡與閱聽人勞動。2019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後真相年代的辯證、矛盾與反思」,台北,台灣。
  20. Yu-Peng LIN & Hui-Ju TSAI (2019, May). National funding for supporting indiemusic? How Taiwanese government promotes music industry globally, 2011-2017. 69t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USA.
  21. Hui-Ju Tsai (2017, Aug). After the Neoliberal Reform: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the 13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Un)Making Europe: Capitalism, Solidarities, Subjectivities., Athens, Greece.
  22. Hui Ju, Tsai (2016, Nov). The Rapid and Continuing Expansion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Sector in Taiwan: How Is the Cultural Policymaking on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 the ECREA 2016, 6th European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 Prague, the Czech Republic.
  23. Hui-Ju, Tsai (2016, July). Neoliberal legisla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in Taiwan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2016. , Sookmyung Women’s University. Seoul, Korea.

 

研究計畫


 

  1. 文化部委託雜誌公會執行之「數位平台對出版業中新聞媒體之影響產業調查研究」(共同主持人)2022.10.01-2023.07.31
  2. 公共電視企業工會委託執行「112年『公視青年(u35)工作前景與公視升遷制度之調查研究』」(共同主持人)2023.01.01-2023.11.31
  3. 蔡蕙如(2021-2023)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2021/08/01 ~ 2023/07/31數據行動主義:數據化的 公民社會裡的社運工作者、網民與黑客(110-2410-H-003 -141 -MY2)
  4. 蔡蕙如(2020-2021)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2020/06/01~2021/05/31平台經濟下的台灣影視產業 與 OTT 電視的新生態:以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觀點(109-2410-H-032 -002 - SSS)

 

參與活動服務


2021-2023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十屆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議委員

2021 永和社區大學新課程聘審會議委員

2020 永和社區大學新課程聘審會議委員

2018-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會員

2007- 媒體改造學社社員

 

學術社群參與


2019-2020, 2022- 國際傳播學會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會員
2018- 中華傳播學會會員

 

校外榮譽


2020 108學年度淡江大學優良教師

2017-2018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留學生博士論文獎學金

2016 Santander Mobility Award Loughborough University(Loughborough University)

2015 John Guest Phillips Memorial Travelling Scholarship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2014 Santander Funding for Travel Awards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Loughborough University)

2013-2016 民國100年度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錄取領域︰傳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