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媒體工作是許多新聞所同學的夢想,但需要培養哪些重要能力才能實現所願?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成員分享職涯經驗,並提醒在學生,除了語言能力之外,個人特色的展現、多元技能的培養與對國際議題的興趣更是必備要素。
記者/劉騏瑋
點此往Medium閱讀
臺大新聞所所學會於 10 月 12 日晚間舉辦「台灣記者在外媒」講座,吸引 20 餘位同學參與交流。出席分享者包括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會長兼《德國之聲》記者楊晧暐(William Yang)、《Almost》創辦人Kassy Cho、《華盛頓郵報》記者蔣曜宇(Vic Chiang)及《德國之聲》記者鄒宗翰,他們皆有台灣與外媒的工作經驗,從中看出,他們主動爭取每一次機會、持續累積經驗與作品,更能善用社群媒體關注世界脈動、建立個人品牌。
從日常精進語言能力,培養多元技能
想進入外媒工作,語言能力是基本條件。蔣曜宇建議,平時盡量身處英文環境,透過長期的閱讀與寫作累積實力。在實務應用方面,鄒宗翰指出,由於每家媒體性質不同,因此了解受眾是誰很重要,「不論以什麼語言、什麼方式報導,在轉譯上都要做到信、雅、達,精準傳遞訊息。」他建議多利用豐富的寫作工具與學習資源,或參考得獎新聞作品。若已在業界工作,則要針對每次編輯的改稿多問多學,才能有效進步。
鄒宗翰觀察,近年來媒體對人才的需求已從單一專業轉向多元能力,「在這個時代,能力愈多,愈不會被拋棄。」進入外媒前,他已擁有主持、拍攝、剪輯、寫稿、企劃等多重技能。正因為這些經驗,讓他更了解不同新聞產製階段的細節,並獲得《德國之聲》的工作機會,「當能力俱足,機會就是你的。」
善用社群平台經營自媒體,當機會來臨就主動爭取
許多同學好奇,要有怎樣的契機才能進入外媒?楊晧暐與鄒宗翰坦言,其實沒有所謂統一的管道,很多時候甚至是種機緣,唯有持續地累積作品與經驗,才有更多機會被看見。楊晧暐強調,必須主動去做對未來職涯有幫助的作品,將過往經歷轉換成能應用到外媒的能力。他曾經與夥伴創立台灣議題的 Podcast 與網站,不僅逐漸做出口碑、吸引外媒轉載,也讓《Buzzfeed》的工作機會主動找上門。「對外媒而言,他們很重視動機,也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個工作。」Kassy Cho 建議,可善用社群媒體平台發表觀點與作品,從中展現熱情。
面對不同工作機會的抉擇,Kassy Cho 則認為有一顆開放的心是很重要的,「Try not to be picky!」她曾在 ICRT 廣播電台擔任主持人,當時的聲音訓練經驗,對現在經營社群媒體、寫腳本都很有幫助。Kassy Cho 也以自己花了8個月爭取到《Buzzfeed》工作的經驗為例,強調若遇到嚮往的機會,不妨自我推薦、持續追蹤,別輕易放棄。
展現個人獨特視角、了解中國議題是進入外媒的必須
累積能力的同時,如何從中凸顯個人特色,也是外媒著重的一大關鍵。楊晧暐指出,外媒想要的是能為機構「加值」的人才,因此在社群平台經營個人品牌,就變得格外重要,「使用 social media 是需要很有策略性的,不是想寫什麼就發。當你還沒沒無聞時,要善用這些平台去證明自己擁有獨特的觀點。」
觀點的特殊性,還能透過新聞切角展現。像是蔣曜宇曾寫過一篇關於 2020 年總統大選期間「來去總統府住一晚」活動的報導,從社群媒體與網路曝光的角度探討選舉策略;Kassy Cho 則是採用活動企劃的元素報導 2018 年的英國皇室婚禮,以有趣輕鬆的方式呈現新聞。
身為台灣記者,中文母語能在外媒的工作環境帶來優勢。蔣曜宇認為最大好處在於能第一線掌握中文資訊,「在相關議題上,你就成了外媒記者中比較有知識資源去解讀消息的人。」楊晧暐也指出,由於外媒的中文網受眾主要是沒有新聞自由環境的中國閱聽眾,因此對於在台外媒記者來說,處理中國新聞的比例佔大多數。「對中國議題要有一定的興趣,這是進入外媒前需要特別思考的一點。」他建議同學可以多吸收東亞區域研究專業知識,例如新聞所張潔平老師的「兩岸三地新聞專題」課程,或是參加演講,都是很好的學習管道。
許多人想進外媒工作的理由,不外乎是希望能以新聞專業為台灣在國際發聲。但楊晧暐認為從現實層面論是困難的,「外媒雖然有較多個人選題的空間,但在地議題要獲得外國讀者的興趣其實不容易。」他表示,在外媒書寫台灣議題時,需要格外注重「在地事件與全球趨勢的連結」,塑造共感的同時也凸顯在地特色,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性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