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活動資訊

【2023年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1】使用查核工具辨識假訊息比例提升,中間選民是事實查核最重要的溝通對象

臺灣事實查核基金會再度委託民間調查單位及臺大學者執行「假訊息年度調查」,結果指出民眾對於假訊息的警覺提高,使用查核工具識假的比例亦提升。調查也發現,事實查核有助於民眾釐清真實,但人們的黨派立場影響其對政治類事實查核結果的態度,因此事實查核最重要溝通的對象應是中間選民。

 

今年度調查結果於5月19日發表。調查採「混合模式」,使調查樣本跟貼近母體臺灣社會,並由臺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謝吉隆及政治系教授張佑宗撰寫分析報告。報告指出,有83%的民眾一年內有接收到假訊息,但也有六成以上的民眾會進行查核,同時也有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即使損害言論自由,政府或平台應限制假訊息的傳遞。另今年新增「演算法透明化」及「平台為新聞付費」兩項議題,皆獲得多數民眾支持。

 

記者/林思皓

點此往Medium閱讀 

Art editor Img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與臺大新聞所於5月19日合辦「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發布年度調查報告之外,也邀請學者與行政部門分享其對假訊息的看法。(攝影/賴晁翔)

張佑宗表示,臺灣民眾在這一年超過八成收過假訊息,九成認為假訊息對社會影響嚴重。經過調查,臺灣民眾認為假訊息的來源前三名分別為政治人物、媒體工作者及境外勢力,過半民眾也認為假訊息的傳遞會降低民眾的社會及制度信任。

 

謝吉隆表示,透過這次調查發現「第三人效果」雖有微幅下降但仍明顯存在。第三人效果係指個體認為媒體對他人的影響會比對自己的影響來得大,臺灣民眾有超過六成認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假訊息影響。

 

謝吉隆也表示,面對假訊息的辨識,整體查核辨識經驗是提升的,尤其是在高中職教育程度及中老年人,顯見事實查核教育讓民眾辨識假訊息的方式變得更為普及。而針對事實查核的認知,洪貞玲表示使用事實查核資源的民眾仍未過半,且電訪的民眾尤低,不過整體而言對事實查核機構的公信力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