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活動資訊

【2023年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2】社會對假訊息的「病識感」提高,專家呼籲共同打造信任的資訊生態圈

由臺灣事實查核基金會委託民間調查單位及臺大社科院執行的「2023年假訊息年度調查」於5月19日發表,也邀請學者專家及政府官員對此調查發表意見。與會者表示,民眾收到假訊息的比例上升,顯見大家對假訊息的「病識感」已提升,接下來最重要的是重拾社會信任,建立良好的資訊生態圈,包含對假訊息傳遞的立法限制、要求平台演算法透明化及為新聞付費、繼續推動事實查核教育等,都是可能的方法。

 

記者/林思皓

點此往Medium閱讀 

Art editor Img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與臺大新聞所於5月19日合辦「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發布年度調查報告之外,也邀請學者與行政部門分享其對假訊息的看法。(攝影/賴晁翔)

打造一個良好的資訊生態圈,提高社會信任

「這社會對假消息的病識感是提高的。」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陳志柔看完調查後表示,若不積極處理假訊息,人民對政治疏離,會對明確的立場不相信,也會不相信政治機構的訊息。臺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認為,人民對政治人物及媒體的不信任,是因為造謠者利用當今媒體求快的生態以及政治對立等現況,來對臺灣社會進行攻擊。

 

「若我們仔細想想,誰會從這些假訊息得利?大概能知道這些假訊息與中國有關。」陳慧敏表示。研究中國政治社會的陳志柔也認為,中共對台統戰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精細,假訊息便是其中一個面向。陳慧敏表示,有很多事實查核組織針對「銀髮族」及「青少年」進行識讀教育,從這次調查中可看出這些年齡層的民眾,對於闢謠工具有愈來愈熟悉。

 

此外,陳慧敏當今事實查核中心遇到的困境。「若我們今天查核政治類的假訊息,民眾就會上來粉專筆戰,每一則查核報告發出來就會被貼上政治顏色標籤。」她表示,開創一個理性的公共討論空間是困難的,事實查核中心仍在開發不同文體與方式,試圖與中間選民溝通。

 

陳慧敏進一步表示,除了對民眾的識讀教育與查核報告外,事實查核中心也不斷呼籲政治人物發布訊息要負查證責任,同時也對媒體進行查核教育與工具的推廣,「希望『信任』變成新的價值,讓政治人物、媒體跟讀者之間,形成共同信任的資訊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