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活動資訊

【紀錄】張乾琦談烏克蘭戰地攝影:面對不公不義 我有責任去紀錄

本年度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國際知名攝影師張乾琦,在臺大新聞所現身說法,分享4度前往烏克蘭戰地拍攝的經驗。直擊戰爭殘酷的同時,他表示,到前線長期紀錄,不只是身為影像記者的責任,更是從國際事件中看見自己、看見台灣的途徑。面對「台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的擔憂,張乾琦從烏克蘭人保家衛國的決心中體悟:「想要避戰,其實就是全面備戰。」

記者/劉騏瑋

點此往Medium閱讀

圖1:張乾琦認為,到烏克蘭拍攝是他身為影像記者的責任。(攝影/賴晁翔)

今年61歲的張乾琦,被譽為「帶著相機的詩人」,是全球頂尖紀實攝影組織「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的終身會員,也是唯一的台灣人。他的重要作品,包括紀錄高雄龍發堂患者的《鍊》、紐約華人非法勞工的《唐人街》。今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張乾琦深入戰地紀錄,並於《鏡周刊》發表〈前線的前線〉攝影作品,獲得卓越新聞獎系列新聞攝影獎。

大師開講,吸引眾多師生及專業人士前來聆聽,11月16日晚間的臺大新聞所視聽教室座無虛席。在這場「逆行者:烏克蘭戰地拍攝經驗分享」活動中,舉手投足間充滿濃濃藝術家性格的張乾琦,以一系列戰地攝影作品揭開講座序幕,緩緩述說影像中的人與事。

圖2:活動現場座無虛席,除了台大各系師生,也吸引許多校外同學、社會人士共襄盛舉。(攝影/賴晁翔)

前往俄烏開戰前線,「我有責任去紀錄這一切」

今年2月24日,俄烏戰爭開打。張乾琦在3月初就到達烏克蘭紀錄,身為台灣人,他認為這是一場不公不義的入侵,「我覺得我有責任,也需要去紀錄。」身處戰場中的他目睹大量的炸彈、導彈襲擊,讓許多民眾被迫離開家園,「有些人甚至晚飯吃到一半就開始逃,」眾多烏克蘭人民由東向西遷徙,逃到離波蘭較近的城市。張乾琦透過與當地民眾對話,了解人們長途逃難的艱辛、骨肉分離的悲傷,更直擊許多傷者治療現場。

面對戰爭場景,他選擇用相機一一紀錄,並試著不讓過多情緒影響拍攝工作,「這是一種專業的長久養成吧。如果面對這種情況只有情緒,導致沒辦法構圖,那可能就要考慮轉行了。」當與會者問到,面對殘酷的戰爭現場,是否會有拍攝與否的道德掙扎?張乾琦則篤定地回答,「我如果不去紀錄,才有道德問題。」他表示,成家後雖對較危險的拍攝機會有所顧慮,「但是我必須要這麼做,才能誠實面對自己、面對我的孩子。」在烏克蘭時,他幾乎每天與孩子視訊,讓他們知道自己很平安。

戰亂時局,急救課程變成全民必備技能;身為一名記者,在危機四伏的戰地更需要時時注意自身安全。除了鋼盔、防彈背心,張乾琦現場示範了止血繃帶的折法,「在緊急狀況下,急救裝備的快速上手是很重要的。」他也提到,記者前往戰地採訪時,「Fixer」(協助外國記者在當地採訪的助手)的角色格外關鍵。「有些Fixer能帶你到一些特別的地方,不需要透過國防部,走的甚至是地圖上找不到的路。」但他坦言,並沒有所謂絕對安全的地方,有時太過小心,反而會錯失許多重要瞬間。因此,如何在確保人身安全的情況下捕捉到好畫面,是每個戰地攝影記者都需面臨的課題。

圖3:張乾琦表示,了解裝備操作的相關知識,對一名戰地記者來說至關重要。(攝影/賴晁翔)

長期蹲點,好作品水到渠成

張乾琦的作品,多為長期在田野蹲點的拍攝成果,這也成為一種個人特色。「我記得有一位攝影師問我,What’s your style? 我說,I don’t have style. Just stay longer.」正如他從1992年開拍的《唐人街》系列,現在依舊持續進行中。他認為,即使手機拍照方便快速,但這類以資訊傳遞為主的即時發布,畢竟與長期的計畫拍攝依然有本質上的差異,因此「蹲點」依然有其必要性。當不拿相機的時候,張乾琦也持續透過雙眼「構圖」,從觀察世界中找尋靈感。

在張乾琦的作品中,「人」是最主要的拍攝對象。進行人物攝影時,他認為偷拍絕對無法得到好照片,「攝影倫理是長久養成的,那是一種對人的尊重。」他坦言自己不喜歡用長鏡頭,反而喜歡在距離事件現場最近的地方,拍下最真實、最動人的作品。

圖4:張乾琦分享烏克蘭攝影作品,照片為戰爭傷亡者的葬禮現場。(攝影/賴晁翔)

烏克蘭,作為台灣的借鏡

今年4度前往烏克蘭的經驗,張乾琦感受最多的是當地人的團結。「不只整個國家的士氣愈來愈高,許多年輕人也都覺得『這是我們國家的戰爭,我們要自己打』。」他說,台灣應該感謝烏克蘭,「因為俄烏戰爭,台灣得以爭取更多時間。」

雖已離開烏克蘭,但張乾琦卻坦言,心理上的「離開」是最困難的一件事。「那種戰爭記憶已經變成身體記憶,不容易紓壓。」連在家聽見洗衣機運轉聲,都讓他想起警報聲響。俄烏戰爭至今已達8個月,面對外界認為「台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的擔憂,張乾琦以其戰地拍攝的經驗,簡單下了一個註解:「想要避戰,其實就是全面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