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活動資訊

【紀錄】拾起那些被否定掉的題目與聲音──關注公益議題的「多多益善」

4月26日晚上,台大新聞所學生會與社工所學生會,共同邀請關注公益議題的NPO媒體「多多益善」總編輯葉靜倫及主編黃愉婷,向大家分享多多益善成立的原因,以及多多益善最重視的「編輯力」。

 

葉靜倫從出版社編輯做起,再進入NPO工作,最後結合媒體專業與她關心的社福議題,創立了「多多益善」公益議題NPO媒體,「如果這裡沒有我的位子,就創造一個。」她說。黃愉婷則向大家分享多多益善編輯的一天,除了編輯記者稿件外,也要策展、錄Podcast,多多益善更邀請「脆弱經驗者」以第一人稱書寫個人經驗,背後便需依靠好幾位編輯協助來回溝通,「我以前很難想像編輯也要做這些事。」她說。

 

記者/林思皓

點此往Medium閱讀 

 

Art editor Img
台大新聞所及社工所共20餘名學生,於4月26日晚上參與「直擊社福新聞最前線,公益新聞如何做?」專題演講。(攝影/林思皓)

關注被否定的弱勢,讓大家想看社福專題新聞

過去在出版社擔任編輯七年的期間,某次葉靜倫想要編一本與「逃跑移工」有關的書籍時,業務部同事一句:「社會弱勢,在市場上也是弱勢。」這句話讓她一直記在心上。隨後接觸了更多社會議題、編了相關的書,認識許多NPO的朋友,讓她決定出走到NPO工作。「我還是只會做我會做的事情。」來到傳統大型NPO工作的她,協助作圖、拍影片來倡議,幫忙籌辦募款餐會等。之後到新創媒體NPost擔任主編,開始將她的媒體專業與她關心的社會議題結合。

 

「社會弱勢不只在市場上,在媒體上也是。」葉靜倫以新聞產製流程為例,第一關的「選題會」中,許多與社福、公益有關的題目,因為不被重視就被篩選掉了,她表示:「被否定的東西,你連討論的機會都沒有。」持著這樣的發現,2019年她創立了「多多益善」,希望以專題新聞的形式,關心這個社會中的弱勢議題,替弱勢群體發聲。

 

因為關注議題的取向,許多受訪者都來自高風險環境,也讓多多益善在新聞產製流程上,注重「新聞倫理」大於「新聞自由」,有時會在新聞刊出前讓受訪者確認內容,「許多報導出來後,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傷害,並且後續的效應是他們在承擔的。」葉靜倫說。

 

三年多來,多多益善的專題入圍過幾次卓越新聞獎,更促成社會對話,讓法律條文被檢討、讓有問題的社福機構被淘汰。「影響力才是非營利媒體存在的價值,媒體的存在要能促進社會對話。」葉靜倫表示,只要還有人要發聲,獨立媒體就必須存在,讓「該看的新聞」變成大眾「想看的新聞」。